保护发展并举 生态经济齐飞
修水统筹兼顾科学实施水保“长治”工程 修水县自2000年被列为第六期“长治”工程县以来,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综合治理为基础,以重点工程建设为示范,积极组织实施“长治”工程,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长治”工程真正成为造福修水的德政工程、发展修水的富民工程、惠泽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
修水县属全省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县,全县36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达20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9.6%,尤其以大桥、白岭、古市、石坳等10个西部乡镇最为严重,流失面积占山地面积的90%以上。2000年以来,修水县被长治委、省水利厅列为第六期“长治”工程县、“长治”工程大示范区建设以及“长治”工程农发水保项目实现县。修水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作为一项兴县富民的战略决策来抓,以综合治理为基础,以重点工程建设为示范,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做到山上高标准开挖水平竹节沟,种植乔、灌、草,营造立体型水保林;山下修筑谷坊等工程,形成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防护体系,实现了土不下山、水不乱流、泥不出沟的生态防护目标。几年来,先后开展了白沙岭、路口等13条小流域治理,综合治理面积18.5万亩,栽植各类水保苗木660万株,完成水保工程土石方138.7万立方米,建立了山口红石榴基地、黄源冬枣基地、古市无公害有机茶叶基地、白岭河桥蚕桑基地等一大批经果林,初步形成了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的“长治”工程示范区格局。
实施科学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切实解决好水保项目权属问题,是修水县抓好水保开发治理、发展水保经济的创新之举。几年来,修水县所有经果林水保开发治理项目一律实行土地山场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全面推行“反租倒包”、“大户承包”、“股份治理”等形式,鼓励经济条件好、懂技术的专业户和外商投资荒山治理,发展水保产业。四年来,修水县共争取国家资金736万元,吸引外资投入“长治”工程106万元,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同步。
在狠抓水保治理的同时,修水县强化预防监督,不断完善法规政策,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坚持“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扎实开展水保执法工作。四年来,全县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56个,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5起,征收水保规费56万元,督促开发建设单位投入水土保持治理资金1382万元,有效地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