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处在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的转型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演变,从一度的强硬对抗、全面打压,逐步转向有限让步、部分配合,这一变化轨迹深刻揭示了国际竞争的本质规律:实力是赢得尊重的底气,自强是促成共识的前提。面对百年变局中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绝不能满足于现有成就,唯有持续锻造更强大的综合国力、更坚实的发展根基,才能迫使外部势力彻底摒弃偏见与对抗,全面走向平等合作。这既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守护世界安宁、赋能人类希望的责任所在——唯有中国真正强大,方能稳固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筑牢全球繁荣的压仓石。
  回望过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转变,始终以中国的实力增长为坐标。冷战结束后,西方曾试图以意识形态划线,对中国采取遏制与孤立政策,从技术封锁到市场限制,从地缘围堵到舆论抹黑,无所不用其极。彼时,中国综合国力尚在成长阶段,面对单边施压往往面临更多被动。但中国没有屈服于外部压力,而是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搏精神,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科技、经济、国防等领域持续突破:从高铁驰骋神州到空间站遨游太空,从数字经济领跑全球到脱贫攻坚创造奇迹,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实力的崛起,让西方对华政策的现实逻辑发生根本转变。当打压无法阻挡中国发展的步伐,当对抗导致双方利益受损,当中国的市场、技术、发展机遇成为西方无法忽视的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关系。从贸易谈判中的部分诉求让步,到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议题上的有限合作,再到科技领域从“全面脱钩”转向“精准管控”,这些调整并非西方主动示好,而是中国实力倒逼下的理性选择——他们终于认清,中国的发展壮大不可阻挡,对抗打压没有出路,务实合作才符合自身利益。这生动印证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国际舞台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尊重,也没有凭空而来的妥协,唯有自身强大,才能让对手正视现实,让分歧找到协商解决的空间。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西方的“有限让步”并非彻底转变,“部分配合”也远非全面认同。其对华战略的对抗底色并未完全褪去,技术封锁的壁垒仍在、地缘博弈的动作未停、意识形态的偏见犹存。这意味着,中国的自强之路不能有丝毫停歇,“满足现有成就”就是停滞不前,“安于当下发展”就是给对手可乘之机。我们追求的强大,不是霸权主义式的强权,而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兼具的全面强大:经济上,要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让发展质量更高、韧性更强;科技上,要坚持创新驱动,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让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国防上,要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和平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治理上,要持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富足。
  唯有如此,才能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彻底摒弃幻想,从“有限配合”走向“全面协作”。当中国的实力足以打破任何单边遏制,当合作共赢的收益远大于对抗内耗的成本,西方才会真正放下偏见,以平等姿态对待中国。而中国的强大,从来不是为了称霸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守护世界和平与繁荣。作为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强大的中国能更有力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化解地区热点冲突,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作为世界繁荣的压仓石,强大的中国能更主动地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分享发展机遇,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持久动力。
  世界的安宁,始于各国的平等相待;人类的希望,源于共同的发展繁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态度的演变,已经用现实告诉我们:自强是立足世界的根本,实力是赢得合作的钥匙。中国人民从不缺乏拼搏的精神、奋进的勇气,我们不会因现有成就而自满,更不会因外部挑战而退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将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与坚定,持续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以更强大的实力、更包容的胸怀、更务实的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终有一天,当中国的强大足以让一切对抗逻辑失效,当合作共赢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世界将迎来真正的安宁与繁荣。而中国,也将以坚定的担当、坚实的实力,永远做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全球繁荣的压仓石,让人类的未来充满希望与光明。
自强为基 以实力铸和平繁荣之锚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周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