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山谷
9月7日,“长江生态与文学使命”中国作家“江西生态文学周”期间,修水作家群研讨会在九江市修水县召开。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与知名作家梅国云、胡性能、沈苇、张者、龙仁青、陈仓、纪红建以及江西省内作家代表先后发言,对修水作家樊健军、叶绍荣、詹文格、韩魏年、樊专砚、徐春林、全秋生、钱轩毅、张复林等人作品进行点评。今天摘要推送邱华栋、阿来的讲话。
——编者

邱华栋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修水作家群的阵容特别强大,互相影响、互相成长的气氛很好,而且在修水这样一个县城里,能有这么大的规模、阵容,并不多见。修水作家的作品展,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琳琅满目;二是作家已形成梯队;三是作品文体多样,题材多样。可见修水作家群是成立的。修水作为一个县城,有一个有实力、绵绵不绝、薪火相传的梯队。近年来,中国作协非常关注一些作家群的出现,其他作家群大多在地级市以上的地域范围,比如西海固作家群、东莞作家群、河南南阳作家群。河南有十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其中就有四个是南阳人。修水作家群是一个县,这更是令人期许的。因此,对当代文学地域性作家群的关注、研究、推动尤为重要。研讨修水作家群,可以分两个角度来进行。
一是修水作家群的特点。修水作家呈现出怎样的面貌,要进一步厘清,为以后有更大的影响做好铺垫。比如西海固作家群有地域文化性,作家本身的草根性,也有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再比如东莞作家群有打工文学、草根文学、素人写作等特点;河南南阳作家群背后传承的是传统文化,还有农村生活题材的特点。那么修水作家群有何特点,期待与会作家通过自身经验剖析出修水作家群的特点。
二是修水作家群的代际更替。修水作家韩魏年已年近八十,但写出了170万字的《陈宝箴》历史长篇小说,那么历史题材写作是否应是修水作家群的一个方向呢?九位作家的作品朝气蓬勃且底蕴深厚。可以看到,修水作家群有着很好的前景,也是对这次研讨会的一个期待。
修水作家在县城里能写到什么程度,这是值得探讨的,同时也是中国作协举办文学“县”场活动的初衷。很多大作家都是从县城出发,走了很远的路,最后又回到了县城。出发与抵达是出走与返归的过程,从这个层面看,我们都在“县”场,但我们可以走得很远,还可以再回到“县”场,在这个过程中,作家自身可能会发生一种蜕变。此次研讨会对修水作家群涌现出的绵绵不绝的、老少接替的队伍进行分析、挖掘,同时也是一种承认和鼓励。

阿来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
修水作家群体的创作是精湛的、令人鼓舞的。这些天看到的最多的两个字是耕读。笔耕也是,读书当然也是如此。用黄庭坚先生的话来说,经验并不是很简单的修辞,要“点铁成金”,要“无一字无来处”,要从深厚的学养当中培植体验生命、体验社会的能力,这种方法是我们要学习的。而陈寅恪先生在研究隋唐的制度,除了正史以外,他非常关注对诗歌的研究,其研究是“以诗证史”。在研究隋唐正史时又侧面研究元稹、白居易。有一本书在文学批评史上非常经典,独一无二,这本书是《元白诗笺证稿》。其中提到对文学、诗学的要求,应是强烈关注现实的。这与杜甫现实主义写作一脉相承。
修水作家群作品除了是作者个人创作以外,其实也是对当地的现实、历史的有力、清晰的梳理和佐证。陈宝箴、黄庭坚和陈寅恪的有关作品,会在不同场合、不同境遇中开始呈现,这也是当地文化对作家自身创作的巨大帮助。期待修水作家群体创作出更多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