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余昌清
修水八贤(之四)
冷应澂 :仁廉忠孝的仕宦传奇
编者按: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两宋时期的修水,亦是人文鼎盛之地。这里走出201名进士,更孕育了黄庭坚、余玠等八位先贤。他们或笔耕文史、开宗立派,或戍边御敌、治世安民,皆以爱国为民之志、清正廉洁之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修水八贤祠自明代始建,虽屡经损毁却始终承载着民众敬仰,民国时期重修时,多位政要为之题赞作序,足见其影响力跨越时空。
然而,史书中的文言记载,让先贤事迹难触大众。为让八贤精神照进当代,本报特邀余昌清先生主笔,以通俗语言、鲜活视角分期解读八位先贤生平。我们期许,透过这一窗口,读者能跨越古今,在市井烟火中感知修水文脉的厚重,从先贤故事里汲取前行的力量。

崭露头角:初入仕途显廉能
冷应澂出身书香门第,其曾祖父冷忞为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历官苏州通判、商州刺史,累迁光禄卿。冷忞与黄庭坚交厚,黄庭坚常以“冷卿”称之,尝言:“庭坚于庭叟,有十八年旧故。”(《山谷别集》)自此,泰清冷氏家族声名远播,成为一方望族。优越的家族文化积淀,使冷应澂自幼得以浸润经史,接受系统儒学教育,为其日后跻身仕途奠定深厚根基。
宝庆元年(1225年),冷应澂登进士第,开启仕宦生涯。初任庐陵(今江西吉安)主簿。主簿为县令佐助,职掌文书处理、财务核计与行政辅佐等庶务,恰是这繁杂接地气的职事,成为他施展抱负的起点。到任后,其廉洁干练之姿迅速彰显:处理政务一丝不苟,断事公正无私,待民温厚亲和,未几便在当地声名鹊起。上级衙门遇有纷争狱案,常言“愿下庐陵请主簿”——此语既见民众信赖之深,亦显同僚认可之重,遂获上司杨长孺赏识,旋即调任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司录参军。
静江府作为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司治所,司录参军职任尤重。冷应澂在此主管司府级司法事务,负责核阅案牍卷宗,协助知府处理刑狱事务。为使无辜者免蒙冤屈、有罪者得正刑典,他坚持深入勘核案情细节,务求还原真相。其断案秉持公正之道,宽严相济,既明律法之严,亦存恤民之仁,百姓颂其清明,转运使范应铃更称赏有加,遂向朝廷举荐,擢其为万载知县,始得主政一方。
造福地方:心怀苍生解民忧
兴学重教,培育人才。冷应澂出知万载县时,以教育为治县根本。他亲督修建学宫,改善教学设施,广聘贤能充任师儒,鼓励学子潜心经史。一时之间,官学私塾竞相兴立,弦歌之声遍及乡里。他尤重旌表德才兼备之士,对通经行修的生员给予嘉奖,树为乡邦典范,以此激励士民追慕知识美德。此举不仅营造出浓厚的向学之风,更培育出大批贤才,为地方治理储备栋梁之材。
赈灾恤民,仁政救婴。时逢天灾频发,农田歉收,饥荒之年,百姓流离,弃婴遍野。冷应澂见道旁弃儿,痛心不已,毅然颁令:允许民众自由收养弃婴,并规定弃婴的亲生父母不得再复问,消除了收养者的后顾之忧,此令既下,使众多无辜的小生命得以存活。这一人性化举措,既显其仁慈之心,更见治世智慧。时任福建建宁府知府、后官至右丞相的叶梦鼎闻知此事,深为赞叹,将其事迹广为传扬,遂成各地赈灾效仿的典范。
叶梦鼎(1200年—1279年)是南宋晚期的重要政治家,比冷应澂小13岁,先后在袁州、吉州、隆兴等地担任地方官,与冷应澂所在的万载县不远,当时的叶梦鼎正任福建建宁府知府,景定三年(1262年),叶梦鼎升任兵部尚书,次年调任吏部尚书,连辞五次不准,后兼任太子宾客、进封宁海伯;咸淳三年(1267年)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与贾似道分任,屡辞不许,两年后,才由马鸾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仍以观文殿学士、信国公等职留其于京师。叶梦鼎的推介和赏识,对冷应澂仕途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临危受命:智平叛乱稳局势
景定元年(1260年),冷应澂奉命监督长江上的粮草供应工作。完成任务后,他被任命为德庆府(今广州德庆)知府。然而,德庆府当时正面临着严峻的危机。由于前任知府治理不力,导致豪强大肆欺压百姓,民族矛盾激化,特别是峒獠发动大规模叛乱,叛军逼近府城六十里扎营,局势岌岌可危。
冷应澂尚未抵达德庆府,便敏锐地意识到不能贸然动用武力,否则只会让局势更加恶化。他采取了先礼后兵的策略,迅速派人向叛军送去檄文,言辞恳切地晓谕他们:“你们是迫不得已才走到这一步,如今新太守即将上任,这是你们转祸为福的绝佳时机,我知道你们是被胁迫参与叛乱的,如果你们现在停止行动,我将不追究责任。你们也应该早日为自己的未来打算,否则必将遭受严惩。”这封檄文让许多叛军士兵心生动摇,部分叛军有意投降,因主谋误导未能成功,但众人已逐渐产生退意,叛军中人心浮动。
冷应澂敏锐地捕捉这一战机,即刻整肃兵马,以突袭之势发起进攻,一鼓作气擒获叛军首领。随后,他展现出宽仁与智略兼具的为政之道:对被裹挟参与叛乱的千余民众,并未采取剿杀之策,而是悉数遣散归农,助其重操旧业;对引发动乱的豪强官吏,则依法严惩不贷,以正国法、平息民愤。这一系列举措收效显著:既迅速稳定地方局势,使治下重归安宁,更赢得百姓衷心拥戴。其处置之巧妙亦获朝廷嘉许。最初经略使雷宜中本以为冷应澂必请增兵援助,却见他仅凭智谋便化解危局,不禁深为叹服,遂急将其功绩上奏朝廷,力荐此人堪当重任。
冷应澂在德庆府任职期间,处事平和、理政有方。当时他还面临着下属县因道路阻塞导致税赋拖欠的难题。他深知强行催收只会增加官民矛盾、加重百姓负担,于是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规定,先交税者可以享受减免政策,而未按时缴纳的则需补缴所减免的份额。这一政策充分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大家唯恐落后,纷纷主动纳税,不到一个月便顺利完成了所有税赋征收工作。此外,他还十分关注官吏的待遇,将前任政府遗留未发放的俸禄、军券等全部补发,使得上下一心,政府的公信力与执行力大幅提升。
铁腕改革:整肃吏治纾民困
由于在德庆府的出色表现,冷应澂被提升为广南东路提举常平兼转运使。这一职位赋予了他更大的权力,也让他肩负起了更重的责任。他深知南宋末年官场腐败成风,百姓苦不堪言,决心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冷应澂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向朝廷上奏弹劾十几名贪赃枉法、横征暴敛的地方官员。这些官员长期以来鱼肉百姓,严重破坏了地方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稳定。冷应澂的弹劾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官场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整肃了府郡的政风,让其他官员不敢再肆意妄为。
同时,他还积极推动一系列利民政策的实施。他奏请朝廷废除了强制分配食盐的不合理规定,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建议用楮券折银纲等措施,优化了财政税收制度,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些改革措施不仅体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也展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改革精神。
镇守南疆:未雨绸缪御外敌
由于冷应澂政绩卓著,他被朝廷加任直秘阁。当时,广南东路经略使陈宗礼调往朝廷任参知政事。宋度宗问陈宗礼,谁可以替代经略使一职。陈宗礼十分看重冷应澂这位曾经共事的属下,当即向度宗推荐冷应澂担当此任。度宗很快下诏,任冷应澂为都官郎官。冷应澂还未赴任,度宗再度下诏,升冷应澂为宝章阁学士、广州知州,主管广南东路经略安抚司公事、马步军都总管,并继续统领从水路向朝廷输送粮食事务。负责当地的军事、民政和治安等重要事务,成为南宋南疆的重要守护者。
冷应澂身兼多职,面对五个衙门的繁杂政务,他合理分配时间,有条不紊地处理,做到了既不扰民又不知疲倦。他常说:“治官事当如家事,惜官物当如己物。”他继承了前辈老乡黄庭坚“吏干公家如己事”的执政理念,将治理公务视为治理自己的家庭一样认真负责,珍惜公共资源如同珍惜自己的财物一般。在他的努力下,广州地区在动荡的局势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百姓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当襄阳、樊城遭蒙古大军围困,南宋国势危如累卵之际,冷应澂深明“唇亡齿寒”之理,清醒认识到岭南虽远踞南方,亦不可独善其身。他即刻着手整饬防务:每日亲督城防修缮,采办精良军械,储备丰盈的粮草物资,以防不测之变。面对境内潜在的战争威胁与动乱隐患,冷应澂数度以智谋平息重大暴乱。针对不明真相的内部冲突和被不法分子迷惑的百姓的状况,他秉持着人道主义精神,尽量避免使用武力,对于一些轻微犯罪的处罚也极为审慎,体现了他的仁政理念。在处理紧急事务时,他总能保持冷静,果断决策,不受权贵的干扰和影响,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义宁州志卷首上谕历朝诰敕》载《宋度宗咸淳六年赐冷应澂诰敕》:
宋度宗咸淳六年三月,给宝章阁大学士冷应澂敕
皇帝敕曰:朕自御极以来,兢兢业业,不敢怠遑。图治思艰,每怀启沃之助;经邦戡乱,亟须文武之才。尔广南经略安抚使冷应澂,尽瘁王事,夙著尔劳。出奇而制峒獠,一鼓弥变;不杀而平大寇,屡策安边。揽五司之纪纲,熙庶绩于明断。尔其乂安黎庶,辑宁邦家,朕深赖焉。钦哉!
冷应澂身负守土重任,以卓绝功绩获朝廷倚重,特赐紫金鱼袋、乌纱象简。《义宁州志卷三十四艺文志唐宋诗》载有冷应澂诗《谢御赐紫金鱼袋、乌纱象简》:
日映单思晓殿深,君恩稠叠驾亲临。
褒衣红濯天机锦,束带黄分内帑金。
何幸清班容宦辙,自渐白发点朝簪。
拨乱致治平生学,消得君王念苦辛。
诗中既饱含对朝廷知遇之恩的感戴,亦以“拨乱致治”之志,表白毕生匡扶社稷的政治抱负。褒衣红濯天机锦,束带黄分内帑金。
何幸清班容宦辙,自渐白发点朝簪。
拨乱致治平生学,消得君王念苦辛。
诗韵才情:文学造诣绽光芒
冷应澂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虽然他存世的作品不多,但从仅存的几首诗作来看,他在诗书方面造诣颇高,其诗作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听月楼》一诗中,他写道:
听月楼高接泰清,楼高听月最分明。
转空轧軏冰轮响,捣药叮当玉杵鸣。
乐奏广寒音细细,斧侵丹桂韵丁丁。
更须一派天风起,吹下嫦娥笑语声。
这首诗打破常规,文人赏月多从视觉入手,而他却独辟蹊径,偏要去“听”月。他通过奇妙的想象,仿佛听到了月亮转动时的声响、玉兔捣药的声音、广寒宫的美妙音乐以及嫦娥的欢声笑语,营造出一种空灵、奇幻的意境,让人不禁沉醉其中。转空轧軏冰轮响,捣药叮当玉杵鸣。
乐奏广寒音细细,斧侵丹桂韵丁丁。
更须一派天风起,吹下嫦娥笑语声。
《述怀》一诗则表达了他的人生追求和政治理念:
位列三台贵,旌旄障雨深。
仁廉两个字,忠孝一生心。
出省轻侯印,归宁问俸金。
携家半窗月,撑转古榕阴。
“仁廉两个字,忠孝一生心”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将“仁廉”作为为官的准则,将“忠孝”作为人生的信仰,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地方任上,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原则。仁廉两个字,忠孝一生心。
出省轻侯印,归宁问俸金。
携家半窗月,撑转古榕阴。
然而,历经七百余年风雨洗礼,如今可查证的冷应澂先生诗作仅存三篇。即便如此,不难想见,这位被世人尊称为“大学士”的贤达,定然腹有诗书、才情卓绝,其书法亦堪称佳妙——如今修水县档案馆便珍藏着先生的四幅手迹,均为其后裔冷仕球先生所捐赠。《八贤祠志》中载有冷在中先生《应澂公墨迹》一文,文中这般记述:
十四世祖应澂公墨迹二幅:“最爱幽居好,青山在屋边。竹窗留宿雾,石槛接飞泉。”“晓云飞紫凤,秋水浴金鹅。林下风霜少,山中草本多。”四十字,生龙活虎,如一笔书。余携入都,悬鸾仪卫直室。见者皆诧为神物,同乡徐京章少云工书,摹之数日,不可得。曰:“真有呵护者存,不然,垂七百余年,何墨色纸色若是光彩逼人也。”余观山谷《晦堂云岩开堂疏》墨迹,横幅数丈,视《幽兰赋》笔法尤为俊伟。他日当与公书归之内府,为修江文献之吉光片羽云。光绪四年夏五,识于宣武门外义宁会馆东轩。
盖棺定论:留名青史启后人
晚年冷应澂以年迈为由,自广南东路经略使任上退隐乡里。其仕宦历经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毕生政绩斐然。除卓越才干外,更以高尚德操著称 ——“仁廉两个字,忠孝一生心”“治官事当如家事,惜官物当如己物”,此等箴言既是其立身处世的准则,亦为从政理念的真实写照。即便在今日,这些思想对倡导廉政勤政之风仍具积极借鉴意义。湖北人民出版社近期刊行的《肃贪通鉴》,特将“冷应澂平乱惩贪”典故收录其中,以彰其典范价值。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冷应澂在白岭家中寿终正寝,享年88岁,安葬于距故里泰清不远的湖南平江龙门。冷应澂育有三子:长子方叔,官至江陵县尹;次子和叔,任苍梧县尹;三子正叔,累迁湘阴县尹,皆以父风励行,跻身地方治吏之列。
中国国民党元老、时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在《八贤祠志》为其题赞曰:
起家主簿,敭历安抚。
百世堪称,平寇御侮。
明嘉靖《宁州志》载有刘立雪《挽冷应澂觉斋》诗云:
百世堪称,平寇御侮。
人物今陶侃,襟怀皆隐之。
云占华山起,月向郁孤移。
白发重阳酒,黄花晚节诗。
西风明日蝶,相对不胜悲。
曾作东湖客,同陪西涧翁。
芝山乘暇日,花县醉春风。
生死荣枯际,交游感慨中。
忍看卿滚泪,飞些寄云鸿。
位列三台贵,旌旄障雨深。
仁廉两个字,忠孝一生心。
出省轻侯印,归宁问俸金。
携家半窗月,撑转古榕阴。
冷应澂的一生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他虽然39岁才考中进士,从一个小小的主簿做起,但凭借自己的才华、品德和努力,一步步成为南宋朝廷重臣,在地方治理、军事防御、政治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以廉洁能干著称于世,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段仁廉忠孝的传奇,以仁政理念和公正执法的精神,赢得了百姓的衷心爱戴和尊敬。其“治官事当如家事,惜官物当如己物”“仁廉两个字,忠孝一生心”等名言警句,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后世倡导廉政勤政、弘扬传统美德也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正因此,他被列为“修水八贤”之一,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追求正义、廉洁奉公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云占华山起,月向郁孤移。
白发重阳酒,黄花晚节诗。
西风明日蝶,相对不胜悲。
曾作东湖客,同陪西涧翁。
芝山乘暇日,花县醉春风。
生死荣枯际,交游感慨中。
忍看卿滚泪,飞些寄云鸿。
位列三台贵,旌旄障雨深。
仁廉两个字,忠孝一生心。
出省轻侯印,归宁问俸金。
携家半窗月,撑转古榕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