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历史人物 • 正文

王瑊王琰兄弟任职分宁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王卫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江西抚州临川宰相王安石胞弟王安礼字和甫,中嘉祐六年(1061)进士,官至尚书左丞(副宰相),著有《王魏公集》20卷,娶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岳父、通判谢景初之妹谢氏,生二子王防字元规、王枋字元矩;生二女嫁刘安正与方元修。
  金紫光禄大夫王防生一子王榕字德林,在北宋末期任浙江诸暨县令,“靖康之难”后解官落户诸暨城东下洋“相门坊”,生女一嫁金溪县陆坊乡陆九渊的五哥陆九龄;生子二王瑊和王琰,绍兴年间王瑊兄弟经举荐均任职分宁今修水县,王瑊任知县,王琰任县尉。
  王瑊兄弟自幼便沐浴着家族的光辉与荣耀,不仅继承了先祖的聪明才智,更怀揣着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踏上了仕途。南宋时期分宁县作为江南的一个重要县邑,其治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地方的安定与繁荣,绍兴年间王瑊兄弟被朝廷委以重任担任分宁县的重要职位,无疑是对他们才能与品德的高度认可。
  王瑊字宝臣,以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著称。初至分宁王瑊便被这片土地的现实状况所触动,这里虽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与自然资源,但社会风气日益颓靡,民生问题诸多,案件堆积,犹如隐藏在暗处的顽石,阻碍地方发展的活力与步伐。然而他并未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直面挑战,整顿吏治,严惩贪腐污吏,简化老百姓的诉讼程序。
  王瑊深知为政之要首在民心,他经常深入民间、走访乡里,与百姓倾心交谈,倾听他们的疾苦与诉求。无论是田间劳作的农夫,还是市井之中的小贩,都能感受到这位知县大人的真诚与关切。通过一次次的实地调研,王瑊对分宁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经济脉络有了深入透彻的了解,这为他后续制定精准有效的治理策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王瑊更是雷厉风行而又不失公正仁慈。县尉王琰协助他严厉打击盗贼、流氓等危害社会稳定的势力,组建了一支高效有序的治安队伍,加强巡逻防控,让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对于一些因生活所迫而偶尔犯错的民众,他们秉持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理念,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们积极调解民间纠纷,深入矛盾现场,了解事情的原委,以公正的态度和巧妙的方法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纷争,让邻里之间、家庭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王琰字刚夫,自幼聪明过人,学识广博,通晓古代典籍,在经史子集的熏陶中,心中早早地种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种子。他怀揣壮志,凭借自身的聪慧与刻苦成功踏入仕途,协助兄长王瑊治理县域。
  王琰深知自己肩上承担的是维护一方安宁的重任,容不得丝毫懈怠。为了更好地了解分宁县的实际情况,他与兄长王瑊一起先深入民间走访调研,穿梭于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到贫苦农民中嘘寒问暖,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对当地治安的看法,将大家所反映的问题都祥细地记录在册,及时解决到位。
  面对错综复杂的治安问题,王琰采取果断且有效的措施,整顿县衙内的治安力量,对原有的衙役队伍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培训,亲自制定一系列严格的值班和巡逻制度,确保县治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在视线范围内,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无机可乘。
  对于周边的盗贼问题王琰采取雷霆手段,组织了一支精锐的捕快队伍,联合当地的乡绅力量,共同对盗贼经常出没的区域进行搜捕,有力地震慑潜在的盗贼团伙,使得分宁县周边的治安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在对待地方豪强的问题上,王琰展现出温情与智慧的一面。在他的耐心劝说下,大部分豪强都被他的诚意所打动,纷纷表示愿意改弦易帜,约束自己和家人的行为,并且还主动协助官府维护当地的治安和秩序。对于极少数不知悔改、继续为非作歹的豪强,王琰则毫不留情地依法予以惩处,使得当地百姓们拍手称快,看到了官府维护公平正义的决心。
  王瑊王琰兄弟在分宁的任期内,还十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生改善。他们组织人力物力修缮道路桥梁,促进了物资的流通与人员的往来,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他们还积极向上级官府申请拨款,同时发动当地老百姓一起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与老农们探讨如何更好地缓解当地水旱灾害;他们经常亲临河道指挥疏浚,加固堤坝,保障农田灌溉,有效预防灾害,让农民们丰收有望,生活安定富足。
  面对分宁复杂的税收状况,王瑊进行了一番彻底梳理,组织精干的官吏团队重新丈量土地,清查隐匿田产,确保税收的公平公正。在征税过程中王瑊严格要求下属,杜绝任何形式的横征暴敛与贪污受贿行为,使得税收工作顺利开展,百姓们对官府的公信力有了新的认可。
  他们明白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育与文化的传承。分宁也与全国各地一样受到新旧两党纷争的冲击,官场颓靡不振、学风不浓、科举懈怠,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王瑊到任后鼓励科举,四方筹措资金,动员当地的乡绅和富商们捐资助学,并且在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部分钱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在县治周围大力复兴学院,邀请各地名师授课,在偏远乡村支持新建一所所私塾学堂;常亲临学堂与师生们交流互动,鼓励学子们勤奋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为家乡的繁荣贡献力量。在他们的倡导与推动下分宁的学习氛围日益浓厚,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许多学子在科举之路上崭露头角,为分宁赢得了声誉。
  时光荏苒,王瑊王琰兄弟在分宁县默默耕耘了数年,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收获了老百姓的信任和爱戴。他们的付出让分宁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那个治安混乱、民生凋敝的小城逐渐又变得和谐安宁、繁荣昌盛。 
  由于兄弟俩在分宁表现异常、政绩突出,绍兴七年(1137)王瑊升任淮南东路通州(今南通市)知府,王琰升任衡州知府,当他们离开分宁时无数老百姓自发前来送行。后来兄弟二人官声齐名,闪耀南宋政坛。
  王琰在衡州巧遇吉州庐陵人左丞相周必大到访,请求作诗留念,周必大想到曾任衡州茶陵县丞的江西安福人进士王民瞻(王庭珪)为吉州庐陵人、资政殿学士胡铨送行的唱和诗,于是作了一首《茶园王琰求清暑堂诗次王民瞻敷文胡邦衡资政》:“早遮西日觅王官,晚倚南窗审膝安。亹亹清风挥麈落,纷纷苍雪著笙寒。花前白酒倾云液,竹里行厨洗玉盘。江月上时凉意足,四弦三弄泻惊湍。”
  由于工作需要王琰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调任浙江台州天台县令,在天台为官廉勤有惠政,颇得民心。隆兴二年(1164)王琰首捐俸禄四十万,主持修建了天台县城区中山西路的“临川桥”,桥上建有风雨亭,并刻着参知政事陈骙所撰的《临川桥记》与县令王琰撰的一首诗:“壮哉沧溟跨蛟龙,丽兮霄汉垂䗖蝀。疑若有神施磨砻,巩然不动崭华崧。环瞻山幄凝翠空,俯睨溪纹识微风。夜半横浮沆瀣中,朝来掩映扶桑红。车马飒沓西复东,宏规硕利翳谁功。竞将大年寿我公,愿与此桥俱无穷。”
  如今风雨亭虽毁但临川桥依然横跨赭溪,承担行人步行通行功能,1984年被列为天台县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王琰任满被提拔时天台县当地百姓民众向上级请求留任,右丞相洪适在《盘州文集》中记载:“《知天台县王琰转官再任制》天台之民件汝治行,愿复借留三年,守臣考其实以闻。吾何爱一官而不徇斯民之请也,益思尽力以望卓鲁。”
  当时胡铨也在《再上张丞相书》中说:“今县令之政可称者,有若前庐陵令叶行己,有若天台令王琰……琰,荆公之裔,浙东漕陈辉知之。”并说王琰:“治经有行,亚西汉名儒,悃幅无华,实东都循吏。”褒扬王琰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为官的品德,说他研究经学并且身体力行,仅次于西汉时期的名儒董仲舒、扬雄等人;他为人诚实、朴实,不追求表面的华丽和虚荣,为民办实事,确实是东都时期(指南宋)清廉奉公的好官。
   后来王瑊之子王厚之与王琰之子王正之同中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萧国梁榜进士。王厚之字顺伯,官至直宝文阁学士,著有《考古印章》、《钟鼎款识》、《复斋碑录》、《金石录考异》、《石鼓文题跋》、《汉晋印章图谱》等,同朱熹、陆九渊、杨万里等名流亦多有交往切磋,陆九渊作有《与王顺伯》。
  王琰长子王诚之中乾道五年(1169)郑侨榜进士,任镇江府教授;次子王正之官至东阳县令;第三子王贲之中乾道八年(1172)王定榜进士,任长兴县丞。
  王瑊兄弟在分宁的任职经历不仅彰显了个人的才华与智慧,更体现了王安石家族世代传承的家风与家训。他们敢于担当、心怀苍生、廉洁奉公、勤勉尽责,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以民为本、勤政爱民”的理念,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斗转星移,如今当我们回首那段岁月,依然能够从中感受到古代基层官吏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对修水和人民的深深热爱之情;他们所制定的治安管理制度,所倡导的为民服务理念以及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诸多举措,都被后来的官员们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功绩如同一座丰碑,永远铭刻在了修水这片土地上。
   在历史的长河中王瑊和王琰只是众多官吏中的普通名字,但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首悠扬的赞歌传颂至今,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方,无论身居何职,只要心中有老百姓,脚踏实地做事,就能够留下自己光辉的一页,就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出应有的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历史人物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