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周斌专栏 • 正文

黄庭坚乙酉千年祭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周斌

  宋庆历乙酉(1045)六月十二日,洪州分宁县(今修水)的晨曦里,黄庭坚如同一颗注定要照亮北宋文化天空的星辰悄然诞生。近千年后的今日回望,他以诗为骨、文为魂、书为神、史为镜、兰为韵、香为魄,在历史长河中铸就了一座兼具才情与风骨的丰碑。其人生虽历经宦海浮沉,却始终如他笔下“落木千山天远大”的意境般,在跌宕中坚守本心,于困厄中绽放光芒。
  黄庭坚的诗歌革新如惊雷破茧,以“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理念,在唐诗高峰之后另辟蹊径。《登快阁》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将个人情志熔铸于天地浩渺,既承杜甫沉郁之神,又创奇崛峭拔之格,终成江西诗派开山宗师。贬谪戎州时,他于“荔枝绿”酒韵中挥毫《荔枝绿颂》,让逆境诗情化作“醉乡深处”的璀璨星光。其散文则如幽兰吐蕊,《书幽芳亭记》以兰喻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将人格理想寄寓草木;《乙酉家乘》记录贬谪宜州时“雨从屋檐滴卧榻,伸足淋雨大呼快哉”的豁达,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活的炽热之情。
  书法一道,他以“黄体”独步天下。《松风阁诗帖》笔势如长枪大戟,中宫收缩而四面开张,瘦劲中见灵动;《诸上座帖》草书若惊蛇入草,在狂放中暗合禅宗妙理。这种“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艺术追求,让他在“宋四家”中独树风骨,笔墨间尽显“屈伸偃仰,态度百出”的气象。史学领域,他编修《神宗实录》时秉笔直书,面对“诬毁先帝”的质问,坦然回应“当时实见如此”,以“铁笔御史”之姿,让史笔如镜照见千秋。
  对兰与香的痴迷,更见其精神深蕴。他于戎州建“幽芳亭”移植野兰,在《书幽芳亭记》中细辨“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以兰之“雪霜凌厉而不改其性”自况。香学上,他自称“有香癖”,著《香十德》言“感格鬼神,清净心身”,亲调“意和香”“深静香”。即便贬居宜州,仍在友人所寄“崖香八两”中寻得诗意栖居,让缕缕幽香成为精神世界的守护。
  纵观其一生,三起三落的宦海风波从未磨平他的棱角。贬黔州时,他自称“黔中一老农”,买田种菜怡然自乐;谪戎州时,以“登览文墨自娱”,于《苦笋赋》中写下“道苦笋至味,可顿顿食”的通达;居宜州市集陋室,与友人比赛背诵《论语》,在“暄寂斋”中安享精神富足。这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品格,恰如他在《濂溪诗序》中推崇的“光风霁月”,无论顺逆,始终以“百折不屈”的韧性直面人生。
      千年光阴流转,黄庭坚的诗文书画早已融入民族文化血脉。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君子,当如兰在野而芬芳自溢,如铁在炉而精魂不改。当我们今日读其“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诗句,观其“长枪大戟”的书法,嗅其传世香方的余韵,仍能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那是对文化的极致追求,对真理的无畏坚守,对生命的坦然热爱。此般风骨,恰似宜州城头的明月,历经千年而清辉不减,永远照亮后人追寻理想的征程。
      在“修水浓青,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的时候,我们迎来了黄庭坚诞生980周年的重要时刻。黄庭坚虽已远去,但修水大地仍处处留存着他的印记。双井村那巍峨的雕像,仿佛还在诉说着他的传奇人生;高峰书院中,似乎还回荡着他的朗朗书声。他“光风霁月”的精神,如修水之水,源远流长,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后人;他的高尚品格,似双井之茶,清香悠远,熏陶着世代子孙。值此 980 周年之际,我们缅怀黄庭坚,不仅是对他卓越成就的敬仰,更是对他精神遗产的传承,让那穿越千年的风雅与风骨,在修水、在双井,继续绽放光芒,激励着后人在文化与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寻,永不止步。

            2025年7月4日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周斌专栏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