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周 斌
今天,冬阳煦煦和风抚面。午饭后,路口云溪文学艺术社一行十来人在丁社长的带领下来到了上衫乡金龙山景区,对于我来说,这是第三次登临金龙山。
金龙山原名土龙山,《义宁州志》载:“青龙山,在幕阜之东,黄龙之下,俗呼土龙山。旧志。有禅师驻锡于此,能驯猛虎,有禅院、塔庙。《山谷文集》”至此为止,这座山就有了三个名字:青龙山、土龙山、金龙山。金龙山地处上衫乡、大桥镇、余塅乡和东港乡之间,是九连山东北面的支脉。现在,山上植被茂盛,松杉杂木铺天盖地,苍翠的树色和蔚蓝的天空相映成彩,令人心旷神怡。

金龙山这个名字,对于这座俗呼为土龙的山来说,似乎更为贴切,因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地质勘探部门就探明了这座山蕴涵丰富的黄金资源,这座山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沉睡的金龙。消息传出之后,对黄金眼红、对金钱渴求的人们疯狂地蜂拥而至,一场没有任何秩序的群众开采黄金狂潮就翻涌在土龙山的沟沟壑壑山山岭岭之间。后来,政府成立了国有的土龙山金矿,才遏止了这场疯狂掠夺黄金财富的狂飙。群众开采和土龙山金矿多年作业之后,黄金资源最后枯竭,金矿被迫撤销,土龙山百孔千疮面目全非,并留下了很多个深浅不一长短有别的淘金洞。

现在,金龙山通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后,原来被破坏的林木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原始的植被则更加繁茂,呈现在人们眼中的就是郁郁苍苍连天接云的绿色。我们一行徜徉在景区的山水之间,穿行在长长的淘金洞里,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悬空玻璃观景台上,思绪不由得奔回了近四十年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


仔细打量采矿现场,除了人满为患外,就是采矿的山坡及其周围,树木被砍得一棵不剩,倾倒的大量石头滚落在山坡之上,将灌木柴草全部压在石头底下。据说,为了黄金而打架斗殴的事情经常发生,大桥派出所疲于奔命,将几乎全部的警力压在这里。金光闪闪的黄金,诱发了人们埋藏在心底对金钱的渴望和贪欲,在这个不大的地方,经常上演追逐金钱泯灭人性的活剧。


我们首先进入了淘金洞。洞里添置了照明设施,在灯光的照射下,洞的两边及顶上好像巉岩欲坠,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多次排查除险,并且,进洞的人一律都要佩戴安全帽,以防万一。洞里面设置了很多关于黄金的宣传内容,还有工人在打炮眼的塑像,出洞之后,看到一个工人推着装运矿石的小型翻斗车的雕塑,不由不感慨万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生产工具还很落后,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我们的工人就是这么一个炮眼一个炮眼地打,一个炮一个炮地放,最后,将炸下的矿石一斗车一斗车地运出来,竟然几乎将金龙山打通,硬生生地将埋藏在山体深处的黄金矿石挖了出来,为人民创造了巨额财富,为修水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一行还乘坐魔毯到达了离地几百米高的悬空玻璃观景平台,这是修水周边地区最高最大的观景平台,走到透明玻璃上,只见下面的景物变得很小很小,很有“下临无地”之感。同行的人有的战战惊惊地攀着栏杆,每一步都踩到承重的钢梁上,有的干脆不敢踏入平台一步,在平台的休息平台远远地观看大家观景拍照。我也踏在玻璃或钢梁上,绕平台一周。视野所及,金龙山巍峨耸立,在东北方向,上衫乡的田野村居都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之中,显得那么幸福祥和,和动荡不安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东欧、中东等地相比,我们是如此的幸运和幸福。这种幸福不是上天所赐,而是和八十年代在这里淘洞挖金的广大工人一样的新一辈人,他们为了祖国的富裕强大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耕耘奋斗,默默无私奉新,是因为有他们的负重前行,才有我们美好的今天!
现在,国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打造金龙山景区,就是这一理念的成功实践,观景平台下的红色巨幅标语“坚定不移地保护绿水青山”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我们坚信,祖国各地必定会涌现亿万个金龙山景区,来共同装点祖国这个美丽的大花园。
2025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