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王卫正
江西修水水源乡是湖南汨水的源头之一,老水源乡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北岭、周岭、石牛岭、青山岭、香炉山、鲁岭、南峰岭、马岭、殷家岭等一座座丘陵小山峰连绵起伏,南边、街口、绣墩、石新四个行政村分布其间,一条小港水从塅里中间自西向东流过,与黄龙山下东源水汇合大港桥经两里山谷直下鸣水瀑布,流入大桥镇朱溪,拐几道弯一路浙向西南,进入平江注入汨罗江。
本地举人朱之麟所著《石湾诗草》中题“水源八景”第一景《翠微墩》(即绣花墩)写道:“累累远阜列重围,绣阁珠帘卷翠微。载酒绮筵歌后苑,悯农佳咏步前徽。清溪似带园林旧,古木千霄台榭非。胜事当年谁再续,寒烟飘渺鹧鸪飞。”
我们出生在绣墩村的人自小就知道家乡宋代出了个戴尚书,乡亲们也是妇孺皆知。如今去考查戴氏家谱,从一世祖戴逵到现在脉络分明,支系明确,无论是哪个年代的版本、哪个支系修撰的,都准确无误地记载了戴石屏是修水及周边市县戴氏的十九世祖。
据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出版的《戴氏宗谱》记载: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生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殁于宝庆三年(1227年),享年60岁。其直系十三世戴海字朝宗,早在宣和二年(1120年)领全家由修水的小流即今修水新湾乡(与湖北省交界)迁往仁乡水源;十五世戴廷贵字顺荣,官至浙江台州守备,客死官署;至石屏之父十八世戴元邦父亲戴敏才,自号东皋子,是一位“以诗自适,不肯作举子业,终穷而不悔”(楼钥《戴式之诗集序》)的硬骨头诗人,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携年仅五岁的戴石屏回归故里水源乡。
由此可知戴石屏虽然出生于浙江台州,但是他的生殁年月、世系沿革、回迁故里的年代都有据可考,祖籍确实是江西修水。
众所周知浙江台州温岭塘下屏上村还有一个南宋著名“江湖诗派”爱国诗人戴石屏(1167年--?),到底卒于何年都无从考证,钱钟书著的《宋诗选注》、胡云翼著的《宋词选》、中国科学院编的《中国文学史》均是“?”, 只知道温岭市新河镇长屿丁岙村有个墓葬,应该是个衣冠冢,他的后裔在其诞生地还建有石屏庙和戴公祠。
如果仔细阅读戴石屏的诗词作品就会发现很多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历史价值,其词风格豪放,接近苏、辛,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问世,他的诗具有江西诗派风格,很多地名、物名就在修水的周边。如:《豫章东湖》、《豫章东湖宋谦父黄存之酌别》中豫章即南昌,修水戴氏始祖乔居之地;他爱好游山玩水,一生浪迹江湖,在江西居住达40年之久,这就说明戴石屏旅居祖籍江西修水水源并非有假。
曾经戴石屏为戴氏族谱写了一篇《宋谱旧序》:“及我盛朝国运诞兴,人文蔚起,凡世家旧谱莫不重新,予尝念切乎此,而无如身膺简命,自任太守,力游部职,事冗责重,日夜勤勉,瞬息少暇,固有志而未逮也。今以襄老归宁,爰取家谱而重编之。时皇上绍兴二十一年辛未春三阳月兴作,秋九月奉旨钦选秩备兵部尚书,适吾家谱已告成矣。”
戴石屏晚年想重修戴氏家谱,只是因为受朝廷恩泽身居要职,无暇顾及家族的事,“有志而未逮”,没能完成自己的心愿。等到告老归乡后才“爰取家谱而重编之”,待族谱编修完成之时,又恰逢圣旨到家,便奉旨“秩备兵部尚书”之职。
在江西修水戴尚书购建了规模宏大的家园,水源至今流传着“戴家戴半边”的传说,街口村有个花园丘,据说是他的“西花园”,绣墩村的东山下屋据说是他的“东花园”,圣学屋原址据说是戴家大屋,戴尚书家人主要居住的地方,后面有一个大屋场,据说是当年建有楼台亭阁的尚书大院,附近还能找到当年残存的一种带有回纹略呈浅蓝色的厚砖和瓦片。
尽管历经岁月沧桑变化,戴尚书花园景点早已被风霜雪雨侵蚀和人为损毁,但是自西园至东园,九曲池、乳鸭塘、流杯池、夏吟石、乌纱丘、绣花墩等景观名称都有迹可寻,已为当地居民口口相传,纵横几平方公里。
有一首题为《夏吟》的短诗:“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据说这首诗是戴石屏在水源所作的,街口村几年前新农村建设复原了乳鸭塘景点,并有立石为证。
街口村有一块占地约六亩的水田乌纱丘,清代建成“朱熹祠”,解放前不久改为应星学校和列宁小学,解放后创办水源中学,现为水源乡中小所在地。传说当年戴尚书邀朋友来水源游玩,刚走到这块大田边,突然刮来一阵大风,偏偏把他的乌纱帽吹到了田中间,沾满了污泥,所以后人把这块田就叫“乌纱丘”,一直叫到现在。
经过那次掉乌纱帽不祥的征兆后,戴尚书仕途一蹶不振,竟有奸臣诬告他聚众造反,后来被朝廷秘密传旨操办,传说官兵从他家中操出金银珠宝十几缸,只有少数戴氏子弟逃亡外地隐姓埋名。
戴尚书一家被害后,附近的异姓好人把他们葬于离水源街约一公里的九曲池旁边的山上,有“水源八景”之称的“九曲池”解放后兴修了一座水库,那座戴石屏墓尚未被淹,完好无损地隐身于灌木丛中,俯视着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年久失修,戴尚书坟墓几乎损毁,直至清道光三十年孟夏(1850年4月)戴氏裔人戴宝三为寻先祖墓茔,厚酬当地知情人并挖出内有载“宋兵部尚书戴石屏公之墓”的石碑,找到了戴石屏的坟茔,此事记载在清代南昌府义宁州正堂叶济英的《石屏公墓记》和裔孙戴宝三的《石屏公墓记》中。
后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原墓基础上重修,墓碑铭文有如下记述:“十九世祖尚书戴公石屏之墓”,“上序高公庆,字元邦,敕封千户加武备将军,程序行,字名复古、字式之、号麓公,生子谥祖武,大宋治平元年甲辰……十八日子时,南宋绍兴元年初任郡守,历任部职衰老致仕,至二十一年钦召进京秩兵部尚书,其遗迹俱存,行诣多载州府志”。
南宋教育家朱熹有一支朱陆迁居水源绣墩村绣花墩附近的湾里繁衍生息,至清代出了个举人朱之麟,乾隆十五年(1750)中举,候选山东县令,晚年回乡教书,作有《东西园》、《流杯池》、《乳鸭池》等诗篇,其中《东西园》注释“戴石屏载酒处”:“川原了历满苍烟,为溯芳型思渺然。半亩清池留古迹,两园胜事到今传。花茵鸟语呈欢会,云影山光入锦筵。载酒高歌人已往,不堪愁绝夕阳前。”、“池上杉松接岸青,池中蒲藤覆渔汀,枇杷久掷黄金果,乳鸭空浮绿水翎”;另一首《曲池怀古》“戴公石屏凿曲池,骚客来游赋新诗”等诗句,都对戴石屏家花园凄凉景象无限感叹。
如今的水源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当年戴尚书生活过的村庄,一栋栋红瓦白墙的民居与一片片绿油油的桑树、稻田错落有致,蔬菜果园遍地飘香,荷塘、亭台若隐若现,人民幸福地生活在绿水青山的怀抱中,沐浴在党的温暖怀抱里。展望乡村振兴美好蓝图,乡政府领导们正雄胸勃勃地规划着秀美乡村,相关村庄有望恢复当年与戴尚书有关的人文景观,供远近的老百姓娱乐和旅游,不愧是一件极好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