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新华网
赣北秋意正浓。趁着秋高气爽的好天气,江西修水市民汪建新正约着几个好友,带着孩子们来到修河岸边的草地露营。“泡一壶茶,搭一顶帐篷,大人们聊天,小孩子玩水,可以尽情地与大自然接触。”汪建新一边招呼孩子一边摆弄着他的露营装备。目前,县城周边十余公里的修河河岸线已经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们假日休闲、晨跑锻炼、运动研学的好去处。
修河河岸露营地。新华网发
“好”去处得益于修河“好”治理。近年来,修水县积极推动修河一河两岸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治水与治岸同步,努力将修河打造成一条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之河。修河总体水质位于江西省五大河流首位,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秋沙鸭连续12年在修河湿地过冬。治理,“河里都是黄泥水”
修河是鄱阳湖五大支流之一,发源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黄龙山,流域面积超过14000平方公里。修河的治理不仅与流域内12县,超过300万居民生产生活休戚相关,更关系到鄱阳湖和长江水系的协同治理。
位于黄龙山脚下、修河源头的白岭镇曾又名白沙岭。因过去的黄龙山由于乱砍滥伐,又属沙土地貌,经过常年雨水冲刷,在太阳的照射下远远看去恰似一座白色的“沙”山而得名。“有时候风大点,早上起床做饭,锅盖都是一层土,河里也是浑浊的土泥巴水。”从小生长在白岭镇的村民丁桂花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直叹气。
治理后的黄龙山。新华网发
同样受困扰的还有县城的居民。其中,流经老城区的马家洲河段,集防汛排涝,城市景观等多功能于一身,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该河段污水管网建设、生活污水直排问题突出,河道淤积严重。为彻底“改造”修河,去年3月,修水县正式启动了修河两岸生态修复整治工程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修河两岸环境提升、管网改造、生态驳岸建设、景观节点打造、涵养林建设等,修河治理步入了“快车道”。
保护,“义不容辞的责任”
城市因水而兴,水因人而清。“保护好一河清水入鄱阳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修水县委主要领导在全县县级总林长总河长会议上强调。
对12个城区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进行整改,推进吴都工业园区、洪坑污水处理厂等建设,严禁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修河;根治农业污水,全县共有104个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2%以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关闭小型造纸厂、石灰生产窑炉“小散乱”企业140余家(处)……守住碧水净土,修水县下决心强力治污。
追求水清岸绿,既有大刀阔斧的勇气,修水还以精雕细刻的耐心综合治理。在修河源头建立了面积为2062.2平方公里的修河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建成了马家洲公园和大洋洲公园,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9.86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97条;投资20亿元建成全市首个PPP模式垃圾发电项目,实现了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扎实推进护林、育林、造林,修复退化林1.5万亩,完成造林项目1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6.71%。
如今修河河岸线。新华网发
生态治理是系统思维,不是一日之功,一年之计。修水加强顶层设计,久久为功。设立450名县、乡、村河湖长,落实定期巡河制度;出台《修水县全面推行河流警长制的实施方案》《修水县“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等制度文件,构建行政执法、刑事司法与检察监督有效衔接、协同一体的综合保护体系;打破区域界限,联合修河流域其他县区探索建立了“联合巡河、联合会商、联动整治”的县域交界河湖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发展,“滨水文化休闲绿道长廊”
“变化真大,以前出门污水横流,路也是破破的,现在的鹦鹉街让我感到陌生。”站在老城鹦鹉街头,年过七旬的陈致礼感慨万千。在鹦鹉街住了几十年的他,五年前跟随子女迁居广东,趁着假期得空回来看看。
宁州古城鹦鹉街。新华网发
宁州古城鹦鹉街坐落于修河边的修水老城区。2021年,修水县启动了宁州古城核心区项目建设,按照“补文化功能、显山水文脉、优服务设施、提景观品质”的思路,规划建设以宁州古城为核心的国家级修河旅游度假区,成为修河边的城市地标景观和热门景点。同样形象大变,颜值“爆表”又“出片”的还有修河沿线不少区域。沿修河逆流而上,有一段河道因形似明月环绕,被称为“明月湾”。相传,出生于此的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喜欢在明月湾的湾头钓台读书、静坐、垂钓。如今,站在明月湾头钓台之上,极目远望,两岸翠柳扶疏、松柏苍翠,碧波粼粼,双井黄庭坚景区掩映在青山绿水间。
明月湾。新华网发
生态治理的过程是艰辛的,而群众的感受是真切的。行走在修河河岸步道之上,处处是景,锻炼、游玩的人群你来我往,络绎不绝。打开手机地图输入“景点”关键词,秋收起义纪念广场、黄庭坚纪念馆、马家洲湿地公园、修河天街、仙姑山风景区、鹿鸣谷景区等分布修河沿岸。一条集洲岛公园、城市地标景观、湿地生态休闲、商业休闲、运动研学等于一体的滨水文化休闲绿道长廊已经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