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陈荣霞
书院源于唐代,终于清代。最初为私人读书治学之所,逐渐发展为私学。主要功能是讲学授徒、学术研讨、著书立说。
修水书院源于黄庭坚曾祖父黄中理,他在今天的布甲乡建樱桃书院,西港镇创芝台书院,为培养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之后有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在县城附近的旌阳山建濂溪书院,影响广泛。在他们的带动下,修水书院教育蓬勃发展,文风蔚然。
《义宁州志》记载,鳌峰书院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宁州高乡众乡绅捐资兴建,其它并无考从。溯本求源,修水《龙峰陈氏宗谱》记载,欧乡李居于明正统六年辛酉八月撰文《鳌峰书舍记》,说明鳌峰书院建于明正统六年间。
《鳌峰书舍记》详细记录了鳌峰书院的由来:宁州后面有凤凰山,山后面就是鳌溪。鳌溪水向西南流去,曲折蜿蜒五里,最后在旌阳江汇合。鳌溪之上有一座跨鳌桥,是山谷先生在科举考试中榜后所建。沿着鳌溪向上有一座独鳌峰,鳌溪的名字来源于这座山峰,而跨鳌桥的名字则是因为山谷先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地方因人而著名。
桥边有黄琬先生(山谷后人)的家,他隐居在这里,向家乡的人们传授知识,并经常参与豫章的编纂修撰工作。他所教导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不在少数。黄琬先生虽已去世,但人们依然怀念他。陈鄯和他的哥哥邦彦经常在这里讨论学问,他们对黄琬先生的敬仰之情非常深厚,为怀念黄琬先生,并效仿山谷老人,于是他们在鳌溪旁边建立书舍,命名为鳌溪,希望书院教育能够象鳌溪水一样流传不朽。
山水的美景与天地同样不朽,那些立德、立功、立言的贤人志士,也希望能流芳百世。所以古代的圣贤不愿意与山林、草木同腐,不愿意与麋鹿同群,不愿意与木石为伍。像尧舜禹汤,文武伊尹,周召公孔子孟子等,他们都是受到了天地之气惠顾的人,他们的智慧高于万物,因此能够参与自然界的化育,建立伟大的事业,开启后世的学习,教化惠及万世,这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所以宁州的不朽之处,即使经过千百年的时间,人们仍然会仰望山谷。那么山水之间涌现出的人才,自然也有其独特之处。后人经过跨鳌桥时,或许会有题柱的志向;看到桥名时,或许会有跨鳌的遐想。那么陈鄯建立书舍的行为,也是他贤能的表现吧!阅读他的书籍,怀念他的为人,居住在他的家乡,感受他的遗风,都会让人感慨万分。
山苍翠耸立的地方,就是凤凰山;水泠泠作响的地方,就是鳌溪。而与山水同不朽者,古之人也。如果没有历史记载,后人又怎能知晓这件事呢?因此李居记录了这个事情,并且对此寄予厚望。
由此可见,鳌峰书院不仅是一处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孕育思想、启迪智慧的殿堂。历史上,诸多名士从这里走出,他们或以文章惊世,或以德行服人,为国家社稷贡献卓著。今日,经过精心修复与合理利用,鳌峰书院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它已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生命力。
附:《龙峰陈氏宗谱》记载的《《鳌峰书舍记》原文:
鳌溪书舍记
宁邑之后有凤凰山,山之后为鳌溪。溪水西南流,曲折五里许,会于旌阳之江。其上为跨鳌桥,山谷先生登科时所建。沿溪而上有独鳌峰,溪之名由峰而得,桥之名由先生而得,所谓地因人而胜者也。桥之畔,黄琬先生世居之。先生隐居,教授乡里,常豫纂修于豫章。郡中,所教弟子多有进者。先生今不可作矣。邑人陈鄯同兄邦彦,常经授讲,独思深而慕之远也,乃建书舍于溪之上,欲因书舍以思先生,以企山谷也。鄯之志可谓不安于小咸矣。故匾书舍以鳌溪焉,欲得一言以垂不朽。予谓山水之胜与天地同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士,亦欲垂诸不朽。是以古之圣贤,不肯与山林、草木同腐,不肯与麋鹿同群,不肯与木石为伍,若尧、舜、禹、汤、文、武、伊、传、周、召、孔、孟。是以盖天地之气钟于人,人灵于物,而圣贤则秀于人者。是以参赞化育,建立事业,开启来学,教被万世,非常人所能企及也。是邑之不朽者,千百载之下,莫不仰望于山谷,则山水之秀发而为人杰者,固有在矣。后之有过是桥者,得无题柱之志?有观桥名者,得无跨鳌之想?然则鄯之建书舍,抑亦其贤矣乎?读其书,想其人,居其乡,覩其物,感慨係之矣。然则山苍然而耸者,凤凰也;水泠泠而鸣者,鳌溪也;与山水而同不朽者,古之人也。吁!不有作者,其焉与于斯?吾是以记于斯,而深有所望也。
欧乡李居恭记。
明正统六年辛酉八月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陈荣霞:女,江西修水人,现任修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古城旧梦》特约作者。中国水利作协会员、九江作协会员、江西书院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