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州古域有一地名,曰:犀津。宁州巷陌乡间有一口头语,曰:扯犀津。仅一地名而言,如何能扯呢?邑人文某也就试着扯一扯犀津。
犀:《尔雅·释兽》:“似豕。又称犀牛。形似水牛,猪头,大腹,有一至二角,毛极稀少,皮厚多皱摺。”这里已经明白说了,与猪很像,就是犀牛。《埤雅》进一步释曰:“有鸩处必有之,电子打标。”鸩是一种毒鸟,说明它与鸩共栖。《异物志》:“犀体兼五种肉。”《辞海》注:“亦称犀牛。”《后汉书·张衡传》:“虽有犀舟径楫,犹人涉卬否,有须是也”。其实《后汉书·张衡传》也是引述《诗·邶风·匏有苦叶》之句:“招招舟子,人涉卬否”。将“犀”引申为锋利、坚固之义。
津:《说文》曰:“津,水渡也。”《吕氏春秋·求人》曰:“日出九津。”注:“崖也。”即为:涯,岸。引申为:水,或喻地位。《三苍》、《素问·汤液胶醴论》、《埤稚·芥》皆把津引申为:液也,汁也。津液充郭。令人望梅生津。等等。《水经注·河水》喻为渡:“而世士罕有津远者”。引喻为滋润、润泽有之。《尔雅》在释九河中就言到鬲津。
宁州古邑之犀津,嘉靖二十二年《宁州志》载:“在州治西五里,一名西津。”这里所说的西津,大概是与方位有关系。关于渡的记载:“西郭渡在州西三里。”这里说明渡与犀津地名的中心地带往东二里。在记录市坊时曰:“高市,在州治西,自鼓楼至犀津渡,为三坊。设西津铺,即犀津门铺”。由此可见有犀津门,为宁州十三铺之一,当是繁华之所。当时的城郭已延至西郭渡。丘墓卷记述周季凤墓:“在犀津。。。。子询。将以嘉靖八年二月二十四日奉葬于犀津山之原,”《南昌府志》:“周瑾,字伯荣。三王巷人,。。。葬于犀津宫塘山云。”《宁州志》人物卷中载:“南宫靖一,字仲靖,犀津人”。在记述人物时,多处提示犀津,说明在当时,是一广泛使用且耳熟能详的地名。
乾隆二年《宁州志》在描述高乡路程时曰:“一路自西城三十里,犀津亭十里,过黄田白龟池。”“一路自犀津渡五里至南姑桥。”由此可知,犀津属高乡地界,自犀津过渡至南姑桥。建置城垣卷曰:“按宁初城郭更置,靡定今城昉,自唐贞元间析置分宁县,建于常州亥,其郭东至旌阳渡,西至犀津渡,南至上坑渡,北至凤凰山,东西相距四里,周围一十余里。”犀角津设有箭楼一所。“旧犀角津箭楼一所,临河畔垒石高丈许,深倍之,依山留巷一条,以板横铺,下建城门,上建楼房。楼扁(匾)题“襟带吴楚”四字。知州蒋芝重修,诚为一方险胜,嘉靖末,因失火毁废,遗迹尚存,似应复修。”同治十二年《义宁州志》增有“门扁(匾)“通远门”三字,以附近居民守宿夜司啟闭。诚为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这里记述有一点误差,上述同卷志书图载,通远门在城墙通往西津的入口处,至犀津是有一二里路程的,也许门匾是指示通往通远门的方位,或更可信。志书中明载有犀津义渡。书中武备卷载宁州战事:“武乡合高乡团练随铜鼓营三战于五里坳犀津等处。”
犀津有一潭,名犀津潭,旧云:石壁间有白石,状如月,每夜倒影于水,光景湛然,过客疑以为宝,潜凿去,自是影灭,惟余石穴云。因此,在宁州八景中,便有了犀津夜月。
犀津古域处,今西摆老渡口,鸡鸣山水与严家冲水汇合处,一桥青石垒砌,桥拱顶阴刻“大宋宝佑四年丙辰太岁建,(公元1256年)”桥南另建有石拱桥,拱顶阴刻“大清同治甲戌龚纯圃建修(公元1874年)”。
既为一景,文人墨客咏者有之。
陈玦《犀津夜月》:“皎皎阴精海上升,寒光水色互相凌。鲛宫瓦露金鳞细,桂殿奁开宝镜澄。万里无涯千顷玉,两间合璧一壶冰。乘槎来往人多少,屈指伊谁契濯缨”。皎皎的月亮映照在犀津的水面上,就好像在海上升起,那令人心寒的光线与浅淡的水色相互交织。鲛室的瓦上露珠反射着细碎的光彩,月宫的奁笼开着宝镜,照得澄明而静。无边无际极其广阔的玉石之间,日月同升祥瑞之气。这里借用道家传说壶中别有天地,因常以“一壶”喻宇宙或仙境。唐·李商隐诗:“空馀双玉剑,无复一壶冰。”人们乘此竹筏,若划舟往来频繁。乘槎:传说天河与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遂立飞阁于查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织女﹑牵牛。 短短时光,算来谁可以契合洗濯冠缨,超脱世俗,操守高洁呢。乘槎,典出《博物志》。指乘坐竹、木筏。后用以比喻奉使。喻为入朝做官。今人无法知晓作者从事何职,但从字里行间,从契濯缨之意看,作者乃操守高洁之辈。
同题,龚暹亦有一诗:“远派来双井,澄潭玉一泓。蟾光明彻底,惊起老龙精”。我从远方被派遣来到双井,看到澄碧的犀津潭玉光渊泓。月光照透水底,把老龙都惊动了。
周季凤《宁对》:“津月光何渺,桥霞烂忽收”。前句就是说犀津玉石状若月。
李鳌《犀津潭》:“月浸平津西角湾,石崖玉色昔人剜。至今一片涓涓影,还逐清流下碧湍”。月亮照在西津湾湾的水面,石壁上的玉色其实是古人挖出来的,直到现在,还能映出美丽的影子,我愿逐清流而下勇对碧波急浪。
方沆《登鸡鸣山寺》:“倚棹犀津渚,连峰郡阁西。松门聊结驷,春寺静闻鸡。落日疏钟动,浮烟远树齐。桃源疑渐近,归路望中迷”。泛舟犀津,傍洲登州城西峰之阁。乘马松门,春山静寂,时闻鸡鸣。夕阳下偶闻钟声,漂动的雾气与远处的树影相交映。似入桃源仙境,归去时因贪赏景色而迷了路啊!
张耀曾《犀津夜月》:“澄潭五里艾城西,曾费骚人竞品题。静影空明沉玉兔,寒光凛冽照文犀。风来水面鲛绡细,月到天心宝镜齐。最是暮帆苍树外,千家灯火乱星谿”。艾城西五里秀碧的犀津潭,几多骚人墨客竞相题咏。月亮的倩影沉静、空旷、澄澈,北风凛冽,浅浅光线似有纹理的犀角。微风吹过水面似薄绢﹑轻纱,照到天中的月色就像镜子。傍晚穿过山中苍劲的树,乘舟归去,市巷灯火、天上繁星已照在沟溪上。
邑人周孔从《家园杂忆·犀津》:“月圆犀照月,月破犀沉水。三载芦沟梦,直到犀潭底”。《家园杂忆·鸡鸣峰》:“上有鸡鸣峰,下有犀潭水。欵乃杂渔歌,寺钟半夜起”。家乡的草木山水,尽在记忆中。
王朝瑞《犀津夜月》:“山光摇净练,晃朗结层冰。岂有灵犀照,而兼皓魄澂。涵秋波潋滟,荡壁影飞腾。更爱轻帆渡,星梭织一稜”。山的景色与清澈的江水,明亮如厚厚冰层。古代传说犀牛角有白纹,感应灵敏,所以称犀牛角为“灵犀”。宋代舒雅的《送僧归护国寺》有:“澄潭雨过秋涵月,古桧风生夜对琴。”涵秋句化用于此。星梭织一稜,化用元·艾性夫《冬夜抄诗作》:“矮窗烛暗成惆怅,忽见梅花月一棱”。稜同棱。
陈懋敬《犀津渡口》:“旧是犀牛渡,津衢偶得名。千艘横极浦,四水合州城。沙带金星灿,波含石月荧。巍然太史第,遗迹尚分明”。津衢,即水上通道,犀津渡是因往来偶然得名的。千艘化用宋·司马光《送王伯初通判婺州》:“千艘隘舳舻”句,与遥远的水滨相接。四水:今人好难理解,或指修水、鸡鸣山水、严家冲水、西茗水。洲上沙粒似金星燿眼,水中波纹有石穴含月之荧光。这里历史悠久,太史第的遗迹尚在。
查望洋《五里坳望鸡鸣峰》:“连山森矛戟,雄长环相争。天外一峰来,化作天鸡鸣。一鸣万峰低,再鸣万峰惊。如战降肉祖,如晋主夏盟。锐如古弼头,笔公呼欲应。秀如蛾眉女,犀潭鉴影清。其下乳泉碧,沦茗浮花轻。惜遗又新纪,思补鸿渐经。往日随樵子,芒履穿云行。羊肠屡迴转,鸟道纡纵横。有似著文家,千曲无一平。抚怀怡旧陟,揽景回新情。望望篮舆中,江水隔盈盈”。“秀如蛾眉女,犀潭鉴影清”。如蛾眉般美女,借犀潭之影鉴赏。诗中最后说,乘坐在篮舆中,望着盈盈的江水。篮舆:或指轿子。
熊际盛的四言古体《艾城》:“凤巘峰高,犀津渡古。亥市趁墟,喧嚣日午”。作者从峰转到水,写到市场喧嚣。
古人咏颂犀津,证明犀津古意深厚,夜月澄明。诚为一方景致。经过一方风景之地,往来百业千方之客,西上高崇仁西乡,更往荆粤;东下州城,或入赣鄱;过渡来到邱湖里,良塘武乡铜鼓营;在此当停歇一脚,坐在亭中,各路风尘客,必然海阔云天,疯聊一番。鸡公拖一乘耙,只听说人家哇。牛皮是可以吹的。千百年的传演,今人就有了“扯犀津”一说。其实扯犀津,今人是从前人处学来的。这里完全可以从志史中窥探一番。
《宁州志》祥异篇中记载:“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西津金鸡坑产有黑子,大小不等,形皆四方,色如漆,有光,人竞取之。四五六月不雨,七月又下霜,秋稼绝粒,民多饿死,是年粮亦改折。”今人并不知道黑子是什么,或为树草之果,或为黑石。与天灾或有关系,无法知晓。“万历二十三年二月,虎至西津擒杀之。”算是扯犀津兮。
同治十二年《义宁州志》轶事云:“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都宪周南山举乡试第八名。初有妒才名者,指修水谑之曰:某若中举,此水倒流。其年七月初三日,大雨水泛,自安平港逆流至犀津滩上五里,其水势高五丈余,邑人异之。又有乌鹊百余飞达门庐。旬日捷音至即散。先期学宫明伦堂东柱产灵芝一茎,泮池中忽有小金鲤数十尾,皆跃于戟门之前,其兆如此”。今人试问:安平港上水至犀津,犀津水势高五丈。旌阳山当没顶,凤凰山没之半山,州城、刘家埠、邱湖里、南山何存?亦应算是扯犀津乎!
时事更替,现在的犀津地面,深潭依然,夜月斑然,古桥苍然,犀渡已远,岸亭无踪。不知是清末还是民国初,这里被称为西摆。山崖虽在,石板巷路已渺。
务工经商者,亦或文人墨客,千般男女,何时能否犀津常聚聚?扯一扯犀津。
扯犀津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陈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