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黄庭坚传 • 正文

黄庭坚的一首禅诗,很少有人读过,句句充满禅意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云水

  人们为了生计和前途,每天不停地奔波,看似获得了一些名利,可是由于长期的焦虑和劳累,逐渐地显得身心交瘁,甚至由于疾病缠身而过早地离开人世,令人慨叹不已。
  其实大自然阴晴不定,人世间沧海桑田,很多事情猝不及防,很多愿望无法实现,只有静心定意,勇于取舍,才能放下沉重的包袱,享受悠然快乐的生活。
  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懂得在困境寻求出路,才子心入佛境,胜似闲庭,悠然地与禅意相守,恬淡地聆听空灵的梵音。下面分享黄庭坚的一首禅诗,很少有人读过,句句充满禅意。

戏赠惠南禅师
北宋 · 黄庭坚
佛子禅心若苇林,此门无古亦无今。
庭前柏树祖师意,竿上风幡仁者心。
草木同沾甘露味,人天倾听海潮音。
胡床默坐不须说,拨尽寒灰劫数深。
  黄庭坚祖籍在江西分宁,当时他的家乡盛行禅宗的黄龙派,诗人也深受禅宗影响,他在年少时就写过名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可见山谷极富慧根。
  黄庭坚入仕后被安排到河南叶县担任县尉,虽然职务卑微,诗人还是非常开心。毕竟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他打算从此开启自己的仕宦生涯,早日实现人生梦想。
  山谷在奔赴叶县之前,很多亲友前来送别,其中就有这位惠南禅师。作者来到叶县之后,想起大师对自己的谆谆教诲,于是便题诗相赠。
  诗的大意是:佛门中有很多修行者,他们怀揣着各种愿望,就像湿地中丛生的芦苇,没有古今之分。赵州的从谂禅师曾寄庭前柏树子,以示达摩祖师西来之意。微风吹动杆上的旗幡,那些观者也显得思绪飞扬。
  上天无私地播撒甘露,普天之下的草木都得到了沐浴。每当僧众们诵经的声音响起之时,人们都会屏气凝神地注意聆听。大师安静地端坐在胡床上,默默地拨动着盆里的寒灰,却展现出高深的禅学修养。
  由于禅宗阐述的道理恰好迎合了很多士大夫的思想,从而深受文人墨客的欣赏。黄庭坚本着行藏用舍的处事原则,追求宁净淡泊的情怀,所以他也容易与僧道人士相处,同时也从中领悟到一些人生哲理。
  开篇就阐述了山谷先生的观点,“佛子禅心若苇林,此门无古亦无今。”他认为佛门中虽然人数众多,不过个人的修养却不可能一致,对禅理的认识、以及崇敬程度也是千差万别,禅心的多样性就像杂乱错落的芦苇荡,所以佛门也就不存在古今之分。
  换句话说,无论何时开始修行,都可能达到禅定境界,与修行时间无关,而是取决于禅者的定力和自性。
  接下来的两句化用禅宗里的故事,“庭前柏树祖师意,竿上风幡仁者心。”据佛经记载,赵州从谂大师曾以庭前柏树子,教人懂得从眼前的事物进行感悟,而无须别觅佛法。
  禅宗公案中曾有“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传说,意思是说虽然风在动,人们也看见了幡在动,而其实观察者的内心也在不停地运动。
  山谷先生借助这两个典故,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修行重在顿悟,只有明心见性,才能放下妄想和执念,而不是一味地在经书中寻找,或者盲目地四处捜求。
  颈联转而讲述诗人平日里的修行经历,“草木同沾甘露味,人天倾听海潮音。”虽然山谷先生平时一直忙于公务,有时甚至几天无法回家。但是他认为,无论是身处荒郊,还是坐在佛堂,只要怀有一颗虔诚之心,都能感悟禅理。就像草木同沾露水,所有的禅者也可同样地获得禅理和妙悟。
  海潮音,本指潮起潮落的洪亮声音,引申为佛禅中说法的声音,也泛指僧侣们诵经的声音。诗人每次只要听到这种亲切的声音,都会觉得肃然起敬。
  结尾表达出诗人对禅境的向往,“胡床默坐不须说,拨尽寒灰劫数深。”这两句是黄庭坚调侃惠南禅师的话语,大师虽然默默地在胡床上打坐,可是他即使一言不发,在他拨动寒灰的动作中,依然透露出睿智和坚毅的神情,足以让诗人产生崇敬和向往之情。劫数,乃是佛语,本指漫长的时间,这里指大师高深的修养。
  黄庭坚深知宦途险恶,自己又天性耿直,所以他料定自己的仕进之路必然崎岖坎坷,所以便很早就萌生了归隐之心,可惜最后才子却客死他乡,令人扼腕叹息!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黄庭坚传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