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山谷
自南唐归宋以来,缘予农耕文化重学仕进,游学游宦,力振家声的影响,加之中原文明直接传承和学馆书院蔚然兴起,至宋一朝,人才辈出,世代相继,浑然造化出黄庭坚、徐禧、余玠、莫将、宋朝寅、祝彬、冷应徵、章鉴这八位彰显神州,彪炳千秋的贤人志士大行于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浩浩修江,水山青秀,汲天地之灵气;泱泱大县,人杰物胜,舞时代之长风。修水,北接湖北,南连湖南,处三省交汇吴头楚尾犬牙交错之地。
时至当代,“八贤”虽不再享有封建社会特定的神圣光环,但我们对此加以重视,不仅有助予了解其人其事,还可以从中提炼许多积极成份,继承诸多文化遗产,从而。更好地为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
黄庭坚(1045一ll05),字鲁直,小字绳权。号清风客、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黔安居士、摩围阁老人、八桂老人。还常戏称黄九,另有一僧号曰无出。官至起居舍人,北宋洪州分宁县高城乡(今修水杭口镇)双井村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卒。殁后二十七年加赠龙图阁大学士,恭宗德佑元年(1275)谥文节。
黄庭坚幼年机警聪明,书读数遍就能背诵。舅舅李常访他家,曾乱抽架上书问之,竟能一一背诵。李常惊喜不已,在庭坚父亲黄庶病逝翌年,就把15岁的庭坚带到了任所。治平四年(1066)春,庭坚考中进士,旋即任叶县县尉。熙宁五年(1072),他参加四京学官考试,因应试成绩最优,选调为北京国子监教授。一日,苏轼看到他的诗文,以为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上,今世已久无这样的佳作。由此庭坚名声始震四方。元丰三年,他36岁遂赴吏部改官,担任江西泰和县知县。
l085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翌年,迂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l091年6月庭坚遭母丧,他筑永思堂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改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1094),他本有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之命,但均未到任。不久,新党章惇、蔡卞被重用,便与其党羽指控《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今四川彭水)。元符元年春,为避外兄张向之嫌被再移至戎州(今四川宜宾)定居。
1l01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黄庭坚重新起任为鄂州盐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今安徽当涂),但上任仅九天就被罢免。此前他在德平镇(今山东)任上时,因行市易法与德州通判赵挺之持不同政见产生矛盾,赵挺之在朝执政后,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庆幸灾祸,因而惩以除名,被遣送到宜州接受管制。三年后命内迁永州,但未及听令就离开了人世。
黄庭坚年少早丧家父,年轻两失妻室,年暮屡遭贬斥,坎坷一生,却在文学艺术上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他与苏轼并称"苏黄",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其诗品书品人品堪称一流,被苏轼赞赏有嘉,在称之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后,还向朝廷《举鲁直自代状》,认为其"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玮之文,妙绝当世"。
黄庭坚的诗深受陶潜、韩愈等影响,最得法于杜甫,为后人留下了二千来首诗作,风格衣被后世,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奉为一代诗宗,其影响一直维持到晚清"同光体"。他的书法先学周越,后宗颜真卿、杨凝式、王羲之,得力于《瘗鹤铭》和僧怀素,继往开来,卓然自成一家,被后人誉为"宋四家"之一。
2、徐禧
徐禧(1043?-1082),字德占,北宋分宁县何市乡人。名臣,官至知制诰兼御史中丞。元丰五年(1082)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谥忠愍。
徐禧少有志度,博览周游,以求知古今事变,风俗利疚,不事科举。熙宁初(1068),王安石施行新法,徐禧作《治策》二十四篇奉献,深得王赏识,遂以布衣充当经义局检讨官。后神宗见其所上治策,曰:"禧言朝廷用经术变士,十已八九,然窃袭人主语,不求心通者相半,此言是也。宜试于有用之地。"即授镇安军节度推官、中书户房习学公事。是年末,神宗召徐禧对策国事,他表露出与朝廷百官相异的真知灼见,尽展才华,神宗龙颜大喜,以为"朕多阅人,未见有如卿者"。擢升他为太子中允、馆阁校勘、监察御史里行。
当时,中丞邓绾、知谏院范百禄等人曾借故弹劾大臣李士宁以妖妄迷惑赵世居。徐禧主持正义,不与苟同,并奏议不应将李士宁定为反臣,后经查实,邓、范遭贬,而徐禧晋为集贤校理、检正礼房。
王安石与吕惠卿交恶时,邓绾告吕惠卿昔居父丧期,曾贷华亭富人钱五百万买田事。徐禧应诏参审,暗中帮助吕惠卿,被外派为荆湖北路转运副使,元丰初(1078),才召回知谏院。吕惠卿在鄜延,变更蕃汉兵战守条约,神宗颇为采信,下令各路推广,并遣徐禧前往筹划。渭帅蔡延庆持反对意见,神宗召回蔡延庆,使徐禧取而代之,被再升为直龙图阁学士。徐禧母丧服除后,又召试知制诰兼御史中丞。邓绾守长安时,神宗知道邓与徐有隙,改邓绾知青州,徐禧亦降为给事中。
种谔征战西夏,收复银、夏、宥三州而不能固守。延帅沈括想在三州交界处建造永乐城(今陕西米脂县西)御敌,神宗遣徐禧、内侍李舜举与种谔商议,又令沈括总兵以从。徐禧认为:"银州虽占据明堂川、无定河之汇,城东南已为河水所吞,西北又阻天堑,实不如永乐地势险要。银、夏、宥三州,陷没百年,一日光复,于边将事功,实为俊伟,军锋士气,固已百倍;但建州之始,烦费不赀。若选择要会,建置堡栅,名虽非州,实有其地,旧宋疆塞,乃在腹心。"得到神宗应允。
永乐城的建成无疑给西夏构成了巨大威胁。1082年9月,西夏梁氏令统军叶悖麻领三十万大军进攻永乐城。徐禧急领兵赴救。由于寡不敌众,加之边将多不谋合,认为死守永乐,得不偿失。曲珍因兵陈于水际,将士皆有惧色,也向徐禧云:"今众心已摇,不可战,战必败,请收兵入城。"徐禧不予采纳,曰:"君为大将,奈何遇敌不战,先自退邪?"结果七万宋兵被击溃,徐禧惟有引残兵败退城中。西夏兵倾国而至,将永乐城重重包围。曲珍料不可敌,又请徐禧突围而南,徐禧皆不听,执刀率士血刃。戊戌夜大雨,城终于沦陷。徐禧、李舜举、高永能等皆血洒沙场,以身殉职。
神宗闻徐禧等战死,涕泣悲愤,为之不食。
3、余玠
余玠(1l97-1253),字义夫,别号隐樵。南宋末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官至兵部尚书、拜资政殿学士。分宁县汤桥乡长茅村人,侨居蕲州(今湖北蕲春)。宁宗庆元三年正月十一日生,理宗宝佑元年五月二十六日殁。
余玠年幼启蒙于层峰山青著寺,长成后曾入白鹿书院深造。端平三年(1236),他立志投笔从戎,奉《瑞鹤仙》词一首向时任淮东安抚制置使兼扬州(今属江苏)知州赵癸晋谒,受赏识被留置幕府。嘉熙二年(1238)正月,任招信军(今安徽嘉山东北)知军兼淮东制置司参议官。l240年,余玠率水军由运河进攻开封蒙古军有功,升任淮东提点刑狱,后又兼淮安知州、淮东制置司参谋官。淳佑元年(1241)率军援救安丰(今安徽寿县)再立新功,升任淮东制置副使。
是时,四川为蒙军进攻重点,已失土地三分之二。淳佑二年六月,余玠晋见理宗,立下"愿假十年,手挈全蜀江山还于朝"的铮铮誓言,并切中时弊,坦诚进奏治国方略。被理宗赞曰:"卿议人说物,皆非寻常,可独当一面"即授以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从此,领导四川抗战。淳佑三年十二月,又升至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和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余玠到任后,招贤纳士,共商大计。首先于合州(今重庆合川)城东钓鱼山上筑城,移州府于钓鱼城内,并亲为帅府书竖"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踩地脚跟牢"的楹联来明其心志。继而陆续修筑大获,青居、云顶、神臂、天生等十余座城堡,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顽强地抗击进犯的蒙古大军。与此同时,余玠为粮丰财富还实行了一系列轻徭薄赋、广开屯田、拓宽商贸、严惩贪官、培养人才的政策,使百业俱兴,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以至与蒙军大小战斗三十六次,屡战屡勇,战之能胜。淳佑十年(1250),他率部一直进兵到蒙古军占领的兴元(今陕西汉中),十二年(1252)十月,又率部西向嘉定府(今四川乐山)抗击50万南犯的蒙古军,取得了一场空前的会战大胜,开创了南宋抗蒙以来罕见的良好军事、政治、经济势态。
在此次会战中,余玠将不受节制、鱼肉百姓的蜀将王夔按军法惩除,引起了其党羽时任云顶山统制姚世安的忌愤。姚极力寻余玠之短,并买嘱蜀籍宰相谢方叔子侄向谢潴谮言。谢方叔偏听偏信,在理宗面前造谣中伤余玠。理宗也恐余玠将来以功臣名将拥兵擅制,加之参政知事兼知枢密院事徐清叟屡奏余玠不知事君之礼,便在十六天内连下两道"金牌"令,快马接力召余玠还朝。恰在此时,余玠由于积劳成疾,一夕暴卒。蜀人闻信,无不如"悲失父母"。翌年六月,余玠长子余如孙(字师忠,官大理寺承)也惨遭贾似道等谋害。
阶之功绩,后人评价甚高。《宋史·余玠传》云:"自宝庆以来,历二十一年,蜀国未有能及玠者"。台湾社会科学院院士姚从吾,历12年出版了《余玠评传》,l988年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了陈世松教授撰著的《余玠传》。四川合川县人民政府已重修钓鱼城历史文物,重建余玠塑像。
(以上三贤参考资料为《宋史》、《续资治通鉴》、《宋帝列传》、《中国通史》、《黄庭坚评传》、《徐禧传序》、《余玠评传》、《修水县志》、《修水八贤祠志》及黄、徐、余氏家谱。)
4、莫将
莫将(1080-1148),字少虚,谱名文砚。生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四月二十日。修水漫江人,宋代名臣。
少虚得荫于父,历任县令有功,绍兴七年(1l37),提升为太府寺丞,翌年再次擢升为徽献阁侍制京畿都转运使,迁工部侍郎名誉礼部尚书兼侍读奉使,继晋工部尚书任京西宣谕使。不久拜敷文阁学士知明州提举、江州太平观,继福州和广州知府。
少虚在朝以学问自结,主知太上屡授嘉奖。后赴边疆抗卫金兵。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十月初十,卒于官。终赠端明殿学士,葬江西新建县五谏乡新城里,修水漫江乡尚丰有衣冠墓。
5、宋朝寅
宋朝寅(123l-l297),号虎西,生于南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四月十日。修水梁溪人,宋代名臣。
寅幼颖过人,咸淳甲戌年(1274)中进士,捷越擢晋资政殿大学士、工部尚书。时杰称其有谓汉高祖入关除秦之果敢,有汉文帝执法之坚毅。在他正欲满怀壮志,发挥奇才为国效劳之际,南宋江山日趋西沉。在南宋王朝败局已定时,他保持"不为敌所俘,不为敌所侮"之高节,毅然弃官为民,返回故里梁溪设馆执教育人。他恒以忠义,普善济世而著称于世。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十二月二十四日卒于家。
端宗景炎二年(l277),民族英雄文天祥率军入赣抗击元兵时,朝寅与江西豪杰尽能支助,使抗元兵在赣暂获胜利,收回许多失地,终因国力殆尽,无回天之力,文天祥被俘,拒不投降,以身殉职。
6、祝彬
祝彬(1260一l336),字文夫,号悠然。生于南宋景定庚申年(1260)四月。修水何市镇人,名臣。
彬幼好读书,孜孜不倦。后以《诗经》考中进士。擢江西抚州路崇仁县丞。元泰定三年(1326)为湖广主考。天历二年(1329)和至元三年(1335)先后两次任江西主考。至顺三年(I332)晋应奉翰林文字徵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皇上颁赠封三代,其父子信,封赠进贤县丞,其母熊太君,封赠宜人,妻黄氏,封赠宜人。元统二年(1334)归里,自号悠然居士。至元二年(1336)十月卒。
泰定四年(l327)《敕翰林院编修祝彬诰》赞曰:学贯天才,性禀淳德,天毓奇才,明孔孟之正传,契程朱(即程颐、朱熹)之奥旨,晚掇巍科,清誉素垂于中外,顷居藩郡,严威遥播于期。礼乐之卓,文章之杰。
7、冷应徵
冷应徵(1187-1276),字公定,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修水桃树港人,名臣。
应徵,宝庆元年(1125)中进士,初任庐陵主簿,以廉能著名。得到杨长孺之赏识,提为静江府司录。参军治狱平恕转运使范应铃又荐于朝,任应徵为万载知县。在赴任途中,他发现受灾歉收地区沿途有不少被弃养的婴儿,即令百姓收养,并通告:凡弃婴的父母不得复问弃子。抱养者甚众。景定元年(1260),奉命往江上督发军薪饷,得知德庆府前守政理政不严,纵豪吏渔猎庶民,峒(地名)獠(凶恶)大变(意云该地豪吏作恶)。应徵在城外六十里安营,立即签发檄文,敦促犯官改恶从善,弃暗投明。凡转祸为福者可既往不咎,从宽处理,否则后果自负。檄文一出,作恶势力瓦解。对仍不悔改者应徵即着勇士出捕。经过教育,均从宽处理,无不叹服。在处理县城租赋时,因道路不通,久运不至郡府,应徵采取限时,按首序先后减免任务以示奖罚,民众唯恐落后受惩,仅一月时间租赋全部完成。应徵还建议朝廷,采取抑强扶弱方略,以盐法、楮券折银等五种办法,减轻百姓之难。应徵旋即授升为直属宝章阁大学士,知广州主管、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司公事马步军都总管。应徵为官廉洁,忠心耿耿,他常说:"治官事如家事,惜官物如己物,方今国计。吾等受上厚恩,安得清淡自高以误世。"应徵屡平大寇,尤是蒙古军围攻襄樊之际,能致力于治乱,深受朝廷与百姓钦佩。
咸淳六年(1270)诰曰:广南经略安抚使冷应徵尽瘁王事,夙著尔劳,出奇而制獠峒一鼓弥变,不杀而平大寇,屡策安边,揽五司之纲纪,熙庶绩于明断,义安黎庶,辑宁邦家,朕深赖焉。
景炎元年(1276)卒于家,葬平江龙门。
8、章鉴
章鉴(1214-1294),字公秉,号杭山,别号万叟,生于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正月。修水杭口杨坊人,名臣。
理宗淳佑四年(1244),鉴以别院省试及第,累官枢密院御史、中书台人、左侍郎,迁知政事。度宗咸淳十年(1274)拜右丞相兼枢密院使。时值元兵入侵,他积极主战,支持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主张。后因韩震殿帅之死,鉴与曾渊之子明震同,遭奸党左丞相王轮的迫害,被罢相归田。又被诬告家藏宝玺,经突然搜查.,除有一玉杯外,别无他物,方知其本色清政。
鉴为官清廉,政事严谨,宽厚与人,一生忧国忧民。其"一生事业居民计,千里山河救国心"之名句,传诵甚广。文天祥的《上章鉴杭山书》、《谢章鉴杭山书》,给予他很高赞誉。在鉴返乡隐居时,文天祥还作诗赞其为官为人,心性品质:"国之遗老,时之清臣,政教区画,风俗维新。富贵不淫,患难奚恤,神明其心,始终厥德。"草庐吴氏赞曰:鉴清谨,虽为宰相辅,犹如布衣。
咸淳十年(1274),诰赐"宰相第"碑(此碑现存杭口章氏宗祠)。同年孟夏,鉴为家乡杭口捐资建造广济桥,历时3年,后被洪水冲塌。
鉴晚年隐居于杭口杭山丛林中。卒于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九月。著有《杭山集》传世。其墓在杭口一奇山群中。
民国十一年(1922),国民军十三军少将参谋冷开运(号灵源老人)因疾辞职归乡,目睹始建元代毁于明朝的八贤祠荒废状况,邀集乡贤倡导筹资重建八贤祠。祠址在县城东北原云岩禅院右后,即今义宁镇二小之后。祠坐北朝南,建筑面积971平方米,一正二横三重。正屋分下、正、寝三堂,中以两天井隔开。寝堂设神台,正堂祀八位乡贤牌位和画像。两边横屋各有两天井,天井旁厅室陈列八贤文物。后来该祠因城市建设拆除。
民国二十年(1931),冷开运又倡修《八贤祠志》,推为总纂,不顾目疾,极尽劳瘁。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贤祠志》编修告成,蒋中正、孙科为之题词,李烈钧为之撰序,林森、冯玉祥、居正、戴传贤、于右任、李宗仁、邵力子、叶楚伧分别为八贤题写像赞。现将上述序言、题词、像赞辑录于后,以飨读者。(图为黄庭坚后裔修建于县城余自荣巷的先贤黄子祠)
《八贤祠志》序
李烈钧
义宁人物,以宋代为最盛。余观义宁旧志,宁对一篇,八贤彪炳,未尝不悠然而思古也。夫人物之蔚兴关乎运会,而运会之隆盛必有肇端。黄文节鲁直,超轶绝尘,苏长公言之矣。自其历馆职,而涪、而黔、而戎、而荆渚、而宜州,政事文章,震铄古今。间发吟咏,亦开西江之派。徐忠愍德占,《太平治策》三卷,郑樵《通志》列入兵家边策,卒至取义成仁,身殉西厦,北狩之役。莫公少虚,握节出疆,迎銮返旆,是皆赫赫于北宋者。迨至辽金浙亡,蒙古勃兴,河阴、兴源、嘉定每战必捷,则惟四川置制使余公义夫有以致之。彼其修学养士,树德立威,尤○矣哉。若夫襄樊受围之际,积粟缮械备仓,卒而平大寇者,非冷学士应徵之力耶?迹其规划军国,固不后于余公,匪独仁廉忠孝,著循良于德庆、广南已也。至于宋尚书之激励忠义、章丞相之持身清谨、祝翰林之学绍朱程,上窥孔孟,巍巍八贤,后先辉映。修江文献,洵莫盛于斯矣!其由高祖太宗,长养涵濡,有以绵奕,世之运会乎?虽然世变相寻,儒风凌替,高文典策,熟为征求,重以兵○频仍,子孙迁徙,胜迹沧桑,史乘剥蚀,呜呼!文献不足杞宋,向悲此八姓之裔,所以亟欲垂诸久远者也。甲戌之秋,予造修水,与诸父老凭吊先贤遗迹,辄徘徊累日,而不忍去,顷以祠志告成,灵源老人寓书都下,请锡一言。余维流风余韵,感发兴起。其关于人心风俗,原非浅鲜,而益以属辞比事,远绍旁搜。则比诸范金铸像不尤显耶?斯编揭以例言,厘然分卷。其间有沿用旧例者,有变而不共其正者,盖古今运会之所趋,文化与之俱进未可胶柱以鼓瑟也。本承先启后之忱,殚扶世翼教之力,编摩精审,晚近其难之。他日重溯修江,吾将策杖以观后贤之盛,跄跄跻跻,接踵八贤,固可即斯编,以觇其陶成之有自也。李烈钧
题修水八贤
蒋中正
邑有文献,令应孔彰。守典追远,肯构肯堂。明禋念祖,一瓣心香。发扬幽光,山高水长。
修水八贤赞
孙 科
修水山川,雄奇幽邃。笃生哲人,焜耀宋代。觥觥山谷,文章骏迈。忠愍大节,仁勇无畏。义夫治蜀,膏泽滂沛。少虚出疆,忠贞不二。宋祝冷章,文学政事。后先辉映,史册并载。奕叶流芬,人文炳蔚。俎豆馨香,八贤宛在。
徐忠愍公德占先生像赞
冯玉祥
布衣腾达,胸蟠甲兵。泾军殉节,宋殒长城。畴起文弱,儒将如公。千载亲炙,奕奕英风。
黄文节公像赞
林 森
忠孝大节,炳耀千古。不磷不淄,贞操纯固。养气浩然,塞乎宙宇。余事诗歌,西江初祖。
余义夫公像赞
于右任
十年西蜀,治臻上理。宋室屏藩,惟公是倚。功德在民,哀弥考妣。仪型百世,精神不死。
莫少虚公像赞
居 正
才足匡时,而名弗彰。力可回天,而愿克偿。瞻遗容之肃穆,宜永荐乎馨香。
宋尚书虎西遗像赞
邵力子
六百余年久,名贤事未湮。时衰空感忾,政简识弥伦。投老仍忧国,挥弋尚勉人。清芬垂道貌,祠庙肃明禋。
祝悠然先生像赞
叶楚伧
学莫切于慎独,治莫急于求贤。俯仰无愧,洵自乐其性天。本修己以衡寸,庶体用而俱全。谁克臻斯旨者,吾惟想像夫悠然。
冷公应徵遗像赞
戴传贤
起家主簿,扬历安抚。百世堪称,平寇御侮。
章公杭山赞
李宗仁
欲出匡时,而遭时之不可为。退止洁身,而未以身同天下之安危。盖其目击朝纲之败,国势之衰,徒分亡国之咎,难为大厦之支!敝屣荣利,而径去迹,恇怯而心可悲!迨以被累放归田里遨嬉。横来匿玺之谤,几于不测之罹。幸素行之高洁,终身泰而名垂。洎夫炎宋祚倾,陵谷迁移,佯狂避世,山岨水涯。虽未能扶义而起,复我邦族,要视腼顔臣妾于胡虏者,公犹不失为吾汉族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