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冷建三
最近到太阳升镇做地方文化调研,当然也联系实际地为当地的乡村振兴给点文化上的参考意见。自喻为修水乡村振兴的粉丝,是一个点赞的人,却也能在调研中学习,丰富自己的思考。
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有很多创新,有务虚也有务实。比如,一个乡镇或一个村,选择一个产业为龙头,并建立起产业文化,用以带动其它产业发展,这是务实。比如一个乡镇,选择某一特产做为地方名片,用以扩大地方的知名度,这是务虚。
不用地方特产打名片也是可以的,比如黄坳乡的朱砂古村落,古市镇的黄金,白岭镇的温泉,四都镇的东岭等,都可以作为地方名片的。但相比之下,还是选地方特产为名片好。抓乡村振兴,光喊口号不行,盲目地跟风也不宜,应是因地置宜,挖掘地方经济潜力,做点有真正成效的事情来。比如古市镇,你天天喊黄金之乡,你能依托黄金发展么?且对于乡村经济来说,埋在地下的黄金只能望梅止渴。只有腊肉与花椒,才可以实实在在为村民带来收益。比如黄坳的朱砂古村,可以成为朱砂村的文化名片,但要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名片,难度太大,倒不如打乌鸡与青钱柳的名片,来得实在些。
近年,修水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大,靠的是两张名片,一张是两座文化高峰名片,一张是山水空气名片。但振兴修水经济,还应打地方特产名片。修水的地特产在全国有知名度的是宁红茶,金丝黄菊,以及与人们的生活消费走得很近的上奉米酒、修冰哨子与艾米粿。也只有这些,才能真正在乡村振兴中产生效益。
有些修水地方特产,也可以成为某个乡镇特产名片。比如米酒是上奉镇的名片,宁红茶是漫江乡的名片,金丝黄菊是征村乡的名片。
我在太阳升镇杨梅渡村做文化调研时,该村村支书陈忠胜认为,三都哨子是修水哨子的发源地。不是因为修水哨子文化传承人吴圆生曾在三都工作过,而是三都哨子的确有代表性。三都当地人普遍认为,哨子加工工艺是三都人发明的,我自是不认同,却也不去否定,这个话题我在《宁州食话》里讲了,不用多讲。但三都哨子的确有特色,是修水哨子中最接近传统风味的一种,这个说法我很赞同。三都人加工哨子有特技,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很有普遍性。
我先后三次在太阳升镇杨梅渡村做文化调研,这个村有打造乡村旅游的想法,也具备乡村旅游的一些基础条件。比如这里的古樟群,数量之多,树龄之长,保护之完好,是江南绝无仅有的。这里的三百亩草坪地,是一个名叫余强的青年投资建设的,面积之大,草地风光之美,是修水独一无二的。还有杨梅古渡,中华秋沙鸭等等,一个有特色的农村自然风光与产业文化相结合的新型小镇在开发建设中。但作为地方名片,倒不如打出三都哨子品牌,作为修水哨子的一张地方名片,是可以叫响的。对此,陈忠胜书记很以为然,认为一旦建立起三都哨子品牌,把哨子打造为三都的地方名片,就一定要保证品质,不给修水哨子丢脸。
我个人认为,就哨子而言,在修水各乡镇,也只有三都才有资格用这个称谓,这里的人们在传承哨子文化方面不打折扣,他们中有很多人是无名有实的哨子文化传承人。
不是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文化名片。没有名片,可以发掘和打造,比如余塅的八大碗,大椿的绿茶,山口的萝卜条,大桥的镜粉皮,全丰的薯线粉等,打造起来,都可以成为地方名片。
用特产打名片,可以促进一个地方的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无论从务虚与务实的角度看,都对地方经济建设有好处。可是,有人认为,有的乡镇似乎没有什么名片可打造,这是表象的。认真地发掘,你会发现,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东西。
这个话题,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