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王贵赞
三年前,我在修水报社写了第一篇工作感悟《回首教师生涯》,三年后的今天我再次执笔撰写《磨砺也是一种享受》。
10年的教师生涯,其中9年的班主任工作,7年的高中教师经历;2015年转行到修水报社,近两年的记者工作,忙碌的工作状态几乎没有停止过。
2015年10月的一天上午,在记者部办公室,一位衣着寒酸尽显老态的老奶奶,佝偻着背缓缓地走进办公室。她眼神里流露出求助的神情。
我立刻站起来,仔细地询问:“有什么事吗?”她顿时泣不成声,哽咽地吐出了几个字:“儿患重病,无钱医治”。此时,我知道了她的来由:想在《修水报》上帮她刊登困难情况,唤起爱心人士伸出援手。
曾经教师生涯的作者。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闻题材,我顿时暗自惊喜。这是我第一次单独采编新闻的好机会,心里开始琢磨着如何采访这位老奶奶。我拿出纸笔,招呼着老奶奶坐下后,详细地询问了老奶奶的具体情况。反复地交谈,生怕哪个关键的细节没有采访到。
采访完了就是开始写作,反反复复修改到最后定稿,一篇数百字的简讯花了好几个小时。于是,便满怀欣喜地发给了我第一次跟班的原记者部副主任卢和。他看到后跟我说了两句话:一是写作的基本语言功底还是有的;二是离新闻的标准还是有很多的问题,毕竟刚开始。
经过修改打磨,几天后,《修水报》三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儿患重病无力医治、八旬老人垂泪盼救”的通讯。
在报社工作期间,夜以继日是我的工作模式。白天外出采访,晚上在电脑旁苦思冥想着如何把采访到的素材,用何种方式、什么样的结构展现出来。
如果只是单纯地认为记者只是采访、写稿,那就太忽视记者内在的辛酸了。
有一种焦虑是没有素材、没有新闻,然后第二天报纸上等着原本安排属于你的任务稿;
有一种崩溃是你自己反复修改好几回,本以为可以完成这次任务,编辑电话打过来,稿子不符合要求,需更换其他新闻题材或者需要补充采访;
有一种无奈是晚上12点钟,记者部主任朱修林的一个电话打过来,你今天出去采访了,怎么邮箱里没看到你的稿子,不是规定了当天的采访稿当天完成吗?
有一种坚韧是每天都背着一个包袱是在月底的周一记者例会上,主任会安排下个月的所有记者需要完成的大稿……“一版头条”、“二版头条”、“三版头条”、“特别报道”、“经济观察”、“天南地北修水人”……任何一篇都够你费尽心思;
有一种坚守是修水报微信公众号每个周末开设的“印象修水”与“夜读修水”,所有记者轮流写作完成。
作为记者你不仅要学会写新闻稿,你还得会写人生百态,形式多样的各种文章;还得学习大师余秋雨一样写“游记散文”,就像卢和说的一样,我们出去游玩是背着沉重的包袱出来玩的。
2017年2月,刚过完农历新年,新年伊始,报社采编会上就安排了非常重要的任务。每个记者都要完成一个题材,稿件质量要高、内容要充实,刊登在一版头条上。
安排给我的题材是反映改善民生的。“民生”,多么宽泛的一个概念范畴,从哪些方面展现?要采访哪些部门?任务安排下来,连着两个星期都在思考着这篇稿子的事情,就连和几个老同学小聚时都心不在焉。
实践-认识-实践,采写的过程就像哲学里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一样,反反复复,自己拟定的思路总会不断地推翻,最终确定下来整理结构已是晚上12点。
第二天编辑必须审稿上机,没有了任何回旋的余地,必须通宵达旦写稿。就这样经过反复修改、定稿、发稿,到凌晨5点,稿子终于完成了。
到了上班时间,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生怕编辑打电话来说稿子需要再补充素材……心神不定的我还是主动打过去,庆幸的是得到回复:“基本上可以!”心里的大石头这才总算是放了下来。
现在我依然每天早上七点四十就到办公室,有时候晚上十点还在办公室孤军奋战。但我从来没有失落感,反而觉得日子过得很充实。
人生,是一段单程路,只有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才能不错过一路的风景。
很多年之后,当你回想过往,那些曾经吃过的苦,受过的气,流过的泪,尽管依旧历历在目,但那也是一笔财富。因为磨砺,也是一种享受。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王贵赞,男,原修水报社记者,先后在石坳乡中学、英才中学任教,现供职于修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