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记实 • 正文

江南第一社的伟大探索和实践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山谷

  题记:“人民公社”由毛泽东主席肯定并扶植和倡导建立的,属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形式,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决定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互助合作关系和按劳分配关系。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所在。使农村教育、医疗、公益事业与福利,大水利建设,交通设施建设,乡镇企业,农业科技,农村商业,民兵组织与国防等大量设施建设较新中国成立前期有了质的飞跃与改变,人民得以温饱并不断变得富裕。

  “人民公社”的建立,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一次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通过社会主义国有化、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等较长的历史时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作为毛泽东主席领导的伟大探索和实践,与他领导的其他探索和实践一起,成为支撑中国崛起的坚实基础!伟大的人民公社精神,与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一起,成为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个宝贵财富,引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

  太阳升人民公社于1958年8月15日正式成立,是修水县第一个人民公社,也是整个长江以南地区率先成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被称为“江南第一社”。由1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建成,实行“工农商学兵结合”“政社合一”体制。全社共13233人,3603户,30176亩水田,8790亩旱地,与原来的合作社相比,规模大多了,公有制程度更高了。而且,公社范围内的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等各个行业、单位,均由公社统一领导、指挥和管理。人民公社的这些特点,被毛泽东概括为“一大二公”(“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

  紧接着,修水县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从1958年9月10日开始,全面铺开,至10月10日全面结束。将全县的702个高级社合并为46个人民公社、一个镇和二个垦殖场。入社农户达94%。
公社的筹建

  随着农村生产大跃进运动蓬勃发展,1957年冬至1958年春我县开始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往往需要越界开河、联合治水,需要更多的劳力和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界、乡界的限制,许多一乡一社不能单独修建大型的工程。1958年3月成都会议,中央发出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工农业齐抓并举的方针,因此,农业合作社的任务不仅仅是从事农业生产了,还要大办工业,加速工业化、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同时相应发展交通运输和教育文化卫生福利等事业,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认为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规模太小,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提出了并小社、建大社与联社的问题。中共修水县委选择在三都片区进行并大社的试点。三都片区包括三都、杨梅、联盟3乡,已建立高级社14个。1958年7月,刚上任的县委副书记傅文仪在“夏收夏插”快结束时,带领工作组来到三都,与3个乡的负责人一起,开始了并“大社”的酝酿和筹备工作。

社名的由来

  在筹建中,商议了大社的建社规划、组织机构、人事安排、劳动组织、分配方法、财产处理和财务制度等各项方案,但对大社的名称迟迟定不下来。经反复比较十几个方案,大家确定借鉴苏联集体农庄的叫法。县委副书记傅文仪在大家心目中,文化水平最高,他提出学习苏联,“大社”叫集体农庄,全称为“共产主义之路集体农庄”,意指在共产主义道路上迈进的集体农庄。大家说这个名字太长了,不好叫。傅文仪想了想说:“现在全国都在大跃进,我们这个‘大社’成立后更要跃进,那就叫‘跃进集体农庄’吧。”几天后,又从报纸上看到毛泽东视察河南省七里营人民公社时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便将大社的名称改成“跃进人民公社”。

  又过了几天,正在九江参加县委书记联席会议的修水县委第一书记王显仁,将修水三都“跃进人民公社”的建社试点情况详细地向地委作了汇报。地委书记吴平曾在修水担任过县长、县委书记,对三都的情况非常熟悉,他说:“三都不是有个合作社的示范点叫黎明社吗,黎明之后就是太阳升嘛,这个人民公社我看就叫太阳升人民公社吧!”吴平一捶敲定公社大名,太阳喷薄而升,寓意着人民公社这一新生事物犹如旭日东升。8月15日一大早,三都、联盟、杨梅3个乡的8000多名群众手持彩旗,敲锣打鼓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三都集镇广场,欢庆“江南第一人民公社”成立。
“太阳升人民公社”的走红

  1958年8月19日,《江西日报》头版显著位置以套红标题《修水县升起了红太阳》报道了太阳升人民公社的成立。同月,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副省长李杰庸来到公社视察,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任书记赖怀寿问他:《江西日报》对太阳升公社的成立怎么这样重视?刘俊秀说:“他湖北放卫星,我江西升太阳嘛!”
“太阳升人民公社”在江南率先建起,在这场运动中起到了表率和示范作用。《江西日报》的报道使“太阳升”之名传遍全省各地。江西省委党校的30多名师生特地来到“太阳升人民公社”住了一个星期,专门调查研究人民公社这一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新事物。

  全省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9-10月这段时间,全国各地纷纷到“太阳升人民公社”参观学习,赖怀寿差不多天天忙于接待,基本上无法去做别的工作,同事们戏称他为“接待书记”。县城的学校把“太阳升人民公社”列为德育教育示范基地。一时间,“太阳升人民公社”风光无限。

  “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1958年8月15日,这天一大早,3乡8000多名社员参加了太阳升人民公社成立大会。县委副书记傅文仪到会祝贺,代表县委授予“太阳升人民公社”社旗。太阳升人民公社党委、社委会向地委、专署递交了保证书:保证晚稻超早稻、保证亩产5000斤;保证立即掀起一个以炼铁为中心的工业生产高潮,在9月底以前实现滚珠轴承化;保证工业总产值一年赶上农业总产值。大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声雷动,人们沉浸在欢乐气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中。

  该社建立不久,就开始显出它的巨大优越性。公社建立的第二天,社员便以“跃进”行动投入田间管理。全社开展了田间管理通宵激战,人多热气高。平塅大队提出:“人人出战、户户锁门、田头休息、田间吃饭”;黎明大队提出:“与草木同居住,与禾苗共生活,男女老少齐上阵,不获丰收不收兵”,人们都在田间搭起了草棚。全社参加抗旱的3000余人,通宵车水抗旱,三天抢救受旱作物50%。原来,这三个田地多、劳力相对少、人力不足的乡合并建立的公社,生产进度比较落后;现在,由于人力集中,不仅速度赶上去了,且先后调出200人到百里以外的溪口区挑磷矿肥、调百余人搞工业和到外地学习。全社很快兴办起滚珠轴承厂2个、燃料厂4个、油脂加工厂1个、养猪场7个、托儿所180个,架设了电话、广播,达到“队队通电话,处处广播声”。在短短的时间里出现这些重大的变化,在小社是不可想象的。事实证明人民公社比高级合作社有更大的优越性,是适应生产发展最好的基层组织形式。
太阳升人民公社的建立,标志着修水农业合作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人民公社优越性表现在:第一,把工、农、商、学、兵拧成一条绳,五位一体,统一指挥,更好更迅速地协同合作,更有利于生产,使生产、分配、消费三者密切结合,缩短了城乡发展的差距;党的领导也得到加强。第二,人多势众,便于调剂。既能专业分工,又可统筹兼顾,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的生产,发展乡镇企业;同时集思广益,有利于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财力物力集中,有条件进行一些大型基建,兴办工业、交通运输业能更快地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第四,大力发展文化教育福利等公益事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素质,提高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特别是人民破除迷信,消除自卑感,意气风发,战天斗地昼夜苦干的热情和干劲空前,人民都有要为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所作为,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太阳升群众用这样的诗句表达人民公社的好处:“东方太阳,高高上升,人民公社,宣告建成。由小到大,优越无穷,土地连片,便利机耕。车子电话,现代交通,科学技术,普遍运用。人多智广,团结前进,共产主义,早日建成。”

  “人民公社”自1958年至1984年二十多年探索和实践,更证明了它的优越性。

  在人民公社建立前,全县公路只有平江龙门-修水-武宁,咸宁-修水-铜鼓,良塘-山口等3条。建社后至1984年全县新增省道3条,县道27条,乡村公路92条,专用道21条。

  “太阳升人民公社”成立前水稻生产基本是靠天吃饭,为了改变这一困境,公社在建社之初便开展了大规模兴修水利、改造农田的基本建设。1958年9月,东风水库工程开工;12月,先锋水库工程上马。当时,全社上万名社员干劲十足,经过2年奋斗,2座小(一)型水库竣工,水库可灌溉面积达8000余亩,使全社三分之一的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据统计,至1984年太阳升人民公社建有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12座,水塘706口,堰坝引水工程44座,抽水排灌站23处装机315马力,有效灌溉面积45582亩。建有农机厂、纺织厂、加工厂等社办工业企业15个,队办企业42个,全社工业年产值312万元。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有高中1所,初中几乎每个大队1所,小学25所100个教学班。公社及大队还设有国营商店、供销社、邮电所、银行、税务所、工商所、粮管所、农科所(农技站)、医院(或卫生所)、电影院、文化站、广播站、新华书店、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等。农业已实现耕田、播种、收割、防灾半机械化。全社形成了三级农业科技网络,该社曾一度创造出全社全县粮食、油菜籽产量的最高纪录,在推广科学种田活动中发挥了极好的示范作用。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太阳升人民公社更名为太阳升镇,该镇大力发展经济,成为了“江南蚕桑第一镇”,入选为江西省首批特色小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省百强中心镇、市重点示范镇和县城副中心,县工业重镇,综合实力位列全县第一方阵。

  人民公社产生于“大跃进”高潮期,人们急于“由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急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产生了“浮夸风”“共产风”“大锅饭”的“左”倾错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及时发现了问题,经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座谈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在党的领导层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七中全会、八中全会、九中全会对人民公社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及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等作出系列决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2年,社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96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使人民公社运动得以健康发展。

  人民公社时期大力发展经济和战天斗地的艰苦奋斗精神仍值得我们秉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修水县组织史资料》《修水县志》、傅少波《“江南第一人民公社”的兴衰起落》、龚良才《修水史稿》。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记实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