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陈奠华
“桥通千嶂碧,溪抱一村幽.”在修水县的上杭乡,有一个以桥命名的村庄――查林桥。这里古柏与香樟树参天入云,高楼与巷弄错综相连,自宋末以来,世居龙峰陈姓一旺族至今,实属洪州分宁福地,通达吴楚之要道。
陈氏一族来到此地时 正值仲春之季,那小溪傍边的山楂树上,洁白的花朵,在和煦的暖阳里竞相盛开,影子倒映在小河清澈如镜的水中,让人感受到犹如仙境般的美丽。陈居仲公深深眷恋这片楂林和哪淙淙的小溪流水,于是把此地定名为“渣林”。
陈氏在这块土地上开始了艰辛的创业,把楂林丛中一条小道不断地拓宽,经过多年的努力,后来这条路终于成为通往吴楚州府的要塞通道。
为了劳作及行人方便,陈姓又在家居前面的小河上搭建了一座木桥。由于此地山高林密,每年雨季总要爆发山洪,木桥总会被冲得无影无踪。经过许多次重搭烦恼后,于乾隆三十年乙酉岁(1765)进行再次大修缮,用石块垒砌成岸,并在河中砌上几个高大的石墩进行搭桥。
从此“查林桥”成为这里标志物,无论在旭日初升的晨旦,还是在涓涓细雨的午夜.在那’简朴’的桥面上总是踩满了旅人的足迹,留下欢欣的笑声、希望和理想。尽管这桥自古至今是无防护栏杆桥,但在几百年的过往中,从未发生过危及生命的意外事故,在当地人们眼里又是一座“福”桥。
站在桥下,细细观察,这桥简单而又不失情调。整桥三孔拱形如长虹贯日,引桥和桥墩用无数打凿平整的方形石砌成,隐隐见古老的石灰躺在微小的缝隙间,成为一个个田字图案,好像是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让你遐思,桥下那涓涓细流清澈透明,形状各异的鹅卵石像珠宝一样躺在哪里向人们展示。桥的两边都砌有阶梯,供人们下河挑水和洗衣服。每走一步就会让你留下一个充实生活的脚印。
这古老的三孔石桥,仍然承受着今天的风雨侵蚀,仍在坚守着自己的理想——把行人送往彼岸。但陪伴着它的村庄变化再不会是过去的“查林桥”了,这里的人们正在新时代全民小康的路上奔跑着……
后附查林陈居仲公裔重修桥序:(说明:此序碑刻年代久远,难以辨认,有与原文不合之处敬请指正为盼)
桥之设也,通往来以利行人。凡属各村耳闻桥名未见独呼以桥者,大都沿袭旧号贴切地名居多。開或另取名非读志乘、观石碑不能通晓。总名其桥曰:某地桥、而地之因何命名谁为计及我。查林一村僻处州治西北,宋末年开先祖人仲公由太乡清水迁此土著,六百余年,世居二十余代,周围数里他无龙杂,左有河道由太乡花门楼经始,西注之高乡杏港源口入查林地,属要津道通吳楚。自宋至今,桥亦踵修不拘,远近不名,地曰查林而名,故曰查林桥。凡历朝契据国初然册及谱蝶碑器等物无不载名查林桥,且查林桥之名高乡疆域及桥梁为志载朗然,先朝架木为桥,国初砌石作岸,乾隆乙酉中修,嘉庆辛酉孔捲三空其捐修,另有碑石,年久倾毁,谱载分明。章祖裕堂公乾隆修桥碑序有云以桥名桥,以地著桥,因地而愈显地得桥而益彰诚哉,是言也!康熙、乾隆、嘉庆州府志载元異不图,道光四年有好名在局者,张冠李戴以查为姓加林为琳注添,看作祖建八年知觉禀控,雷憲礼亏,请绅处劝刑除,改添咸丰五年城陷案卷焚燹,同治十年续修,死灰复燃,章与族玉书、凤章、玉田、洪经、燕和偕族旭章、耀桓、百春与思明经泰亨嘉诰、家骥等控州控府,朦蔽累讼未结,適省志同时揖刻批示,俾后还览者亦得知其自於斯文。
例后明经进士族人洪章星汉氏敬撰。抚部院刘大人批查高乡桥梁名目,既有康熙乾隆年间旧志可据,何所用其纷纭更改致启,端所有现修省府州志应悉照旧志开载以断讼蔓,仰省志总局查照办理,并饬该府州遵照,无达抄粘並发,同治十一年八月批。
大清同治十三年岁次甲戍冬月,查林桥陈居仲公裔立刻。
作者简介:
陈奠华:男,汉族、1961年生,工商个体户,江西修水县西港人。初中辍学,闲时喜欢写作,曾在今日头条、天天快报、九江日报、修水报及全国各文学平发台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新闻报道等200余篇。修水县作协会员、山谷诗社社员,溪流文学社社员,修水红色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