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修水县宁州镇,经济的发展使得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回首过去,乡亲们的生活是艰辛的。然而此刻,家乡的变化带给我们的喜悦更值得珍惜。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没有去过城里,不知道什么叫落后。村里大部分是一栋栋泥砖瓦房,拥有一层平顶房的人家就算得上是富裕人家。一条两三米宽的泥路穿过平静的村庄,偶尔有几辆小型的拖拉机颠簸而过,虽然尘土飞扬,但也是村里的一道风景线。
贫穷使得年轻人选择到外地发展,除了少数人留在村里种田外,大多数年轻人奔赴浙江、深圳、珠海等特区打工,似乎这是唯一的生存之路。
后来,一条宽阔的大广高速公路穿过了修水这个贫穷的县。村里的泥路加宽变成了水泥路。村口办起了一个猪苗市场,乡亲们开始养一些家畜,但数量不是很多。不久,乡亲们开始尝到饲养家畜的甜头,养猪产业在附近几个村兴旺起来,村里的一些青年也开始养殖家畜。乡亲们终于找到了种粮、作菜之外的第二份职业。一个几口之家,一些成员在浙江、广东打工,一些在村里劳作,家庭总收入得到了提高,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起来。
修水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桑产业已成为农业主导产业。以扶助壮大蚕桑这一优势主导产业为平台,以蚕桑科技示范基地、蚕桑生产合作社建设和茧丝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重点,整合了各方财力,全力推进蚕桑产业的发展。家乡人正以蚕桑生产发展为导向,奔向致富之路。
横穿家乡的大广高速公路越来越繁忙了,人们的生活似乎走上了快车道。生活的艰辛磨砺了乡亲的意志,他们也不停地探索着自己的明天。明智的村干部、乡村的能人好手觉察到了发展的机遇,带领着乡亲们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倾斜政策,规划了科学发展的蓝图,给乡亲们带来了久违的甘霖。富有胆识的村民开始向银行贷款,在家乡这片热土上创办自己的企业。告别是党的扶贫政策深入人心,每年整合了各类财政资金5亿元以上,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全部用于扶贫专项,“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这是江西省修水县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模式,该县通过建立新机制,两年来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0.79亿元,两年全县共有11869户、43854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78个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
如今,许多民办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镇上建起了吴都工业区,江西经源赣北石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凯达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乡亲们不再苦守几亩田地,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再只是默默地耕耘。他们有的办起了自己的养殖场,有的放下了手中的锄头,走进了镇上的工厂。乡亲们带着生活的喜悦,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在村里盖起了洋房。村里的泥房瓦屋越来越少了,水泥路代替了泥水路。去外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返乡,他们更多的是出去学习相关技术,在家门口办起了自己的工厂,当起了“老板”,村村建起扶贫光伏发电站,年轻的个个在自己的家乡“拼搏”,老年的人人则在家乡安度自己的晚年……
我对自己的创业道路不再感到迷茫。我知道,家乡就是最理想的选择。现在,家乡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还差小部分贫困户有望在2019年之内可以全部脱贫,家乡将会变得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富强。
修水县宁州镇:扶贫后家乡的巨变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涂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