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城南秀水路附近,有栋二层建筑,在鳞次栉比的高楼群中并不显眼,它就是前修水茶叶实验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很勾人眼球,农业院校的多种课本中,留下不少该实验场提供的数据。鲜为人知的是,它不仅是研究基地和实习基地,还是享有声誉的人才摇篮,三十年代,吴觉农、庄晚芳等前辈,曾在此驻留和考察,中南茶叶训练班更是声名鹊起,虽然1954年因中南区撤销只办一届,学员却遍布七个省,对我国茶叶发展有过积极作用。中南区辖湘、鄂、赣、粤、桂、豫六省,是全国重点茶叶产区,1951年苏联专家在外贸部、农业部、茶叶总公司领导陪同下,考察中南茶区,认为中南茶区产量多、品质优越、自然条件适宜,关键是如何依靠科技实现高产优质,为解决人才缺乏,中南茶叶训练班应运而生。鉴于宁红、婺绿颇负盛名,修水又是宁红主产区,修河南岸有江西省修水茶叶实验场,省立茶叶职业学校,生产加工科研条件优越,决定把班址设茶叶实验厂内。
首届学员98人,师资配备有毕业于复旦大学茶叶系的常震、复旦茶专的刘隆洋、日本帝国大学的胡贡珊、华中农学院的陈范一,原茶校的龙师苏、及南昌的魏崇庆等14人。武大毕业的石爽溪常驻茶干班,担任辅导联络教学工作,行政上委托修水县委。茶干班52年下半年开学,1954年结束,没有寒暑假,教材按大专要求安排,学制两年,相当一所茶业专科学校。学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除在校实验实习外,先后赴上饶、婺源、祁门、长沙、安化、岳阳等著名茶区茶场学习。湖南农学院的陈兴琰、朱先明老师,带着王威廉、王秀铿等学生到茶训班实习,陈兴琰还被聘为客座教授。当时全国培养中高级茶业人才的学校只有复旦、安徽、湖南、武汉等几所大学,人才稀缺,学员毕业后,成为青黄不接时期的重要力量,为中南茶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若干年后,业内人士把这届培训班誉为“中南茶魂”。这批中高级知识分子,处于国家极左思潮泛滥时期,不少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祖籍湖北当阳,负责教务、制茶学、茶树栽培,并留在宁红茶区的陈范一老师,就曾饱经沧桑,是其中之杰出者。
这位甘于寂寞的老人,接受采访时,已届88岁高龄,身躯已经佝偻,谈吐仍然锋健,说起六十年代,被污中统特务而身陷囹圄数年,导致妻离子散的坎坷人生,一笑置之,谈起茶叶却津津乐道,令人嘘唏。留在修水的最初两年,他主持的茶树栽培试验,被庄晚芳主编的《茶树生物学》引用,速成密植茶园取得满意成果,安徽《茶叶通讯》作了报道,引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重视,派人检验了这一成果,并发了照片。55年、56年主持宁红茶改工作,使宁红品质达到建国后的最好水平,58年出口苏联,首次出现超级,经中外专家鉴定,品质达到国际高级茶水平。58、59年主持三都茶场的规划建设,他以拼命的工作,证明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赤诚之心。但终未逃脱厄运,61年8月被开除工作,判处管制三年,一直到1978年,才推倒强加于他的不实之辞,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从事他热爱的茶叶研究。
恢复工作后一发不可收拾,他主持的科研项目,先后获11项共30个各级科技进步成果奖,5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最得意、最出彩的莫过于 “越海牌宁红工夫茶”获国家银奖,和由他指导的“双井绿”研制成功。“宁红茶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研究”,是修水茶叶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课题,陈范一主持科技攻关,在宁红茶厂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从区划、品种选择、土壤条件、肥料施放、农药使用、耕作剪采都由他亲自实施,他和小组成员一起,克服困难,提前一年完成任务,通过省级鉴定。1985年,越海牌宁红工夫茶获国家银奖。宁红茶有着辉煌历史,但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十分低迷,与婺绿的锋芒正劲、和祁红的后来居上相比,宁红落伍了,而此次获奖为宁红振兴提供了契机。评审会硕望云集,宁红以101.92分高居榜首,可惜的是因宁红产量萎缩,此次金奖空缺。但喜讯传来,修水到处大红标语,锣鼓喧天,庆祝难得的珠荣。退休后的1993年,国家三峡办茶叶科技开发研究会专家组成立,作为专家组成员,他参加了“建设三峡库区茶叶生产示范体系”技术论证。
拜读陈老的学术论文,深感他治学的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其中《宁红奖匾、贡品、太子茶等几个历史疑点之考证》,可谓洋洋大观的宁红发展史,科班出身的他说理充分、用词精准,体现了很高的学养。自1951年乘火车到赵李桥,经崇阳大沙坪徒步到修水实习算起,陈范一与修水茶叶结缘六十多年,有欢乐、有泪水、有成功、有失败,他是修水当代茶叶发展的亲历者,是修水最有成就的茶叶科学家之一。在我结束对这位前省政协委员采访时,问起他多年的科研资料,可否赠送我时,他这样回答:“不留给孩子,也不送给你,因为你们远离茶叶研究,我要整理好送茶博馆,供后人参考。”我莞尔会心,肃然起敬。(卢曙光2017.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