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黄君
一、问题的提出
黄龙宗的祖庭黄龙寺在佛界不甚了了,有关文献,特别是现代学者的有关著作,要么语焉不详,要么猜度臆说,由此,造成黄龙寺地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现象。
一说黄龙寺在江西南昌市。如著名佛学家黄忏华先生在《中国佛教史》中写道:慧南在隆兴(今江西南昌市)黄龙山举扬一家宗风,后世就称它为黄龙派。①在中国佛教协会编辑的《中国佛教》中,黄忏华先生有《黄龙派》一文,关于黄龙寺的地址,说得更清楚:慧南……住南昌黄龙山,大树法幢,……门叶繁茂,遂成黄龙一派。②吕赝先生也持南昌黄龙山的观点。他说:慈明楚圆门下有二人都在江西,一为宁州(江西南昌)黄龙山慧南,一为袁州(江西宜春)杨岐山方会,由此分为两小派:黄龙宗和杨岐宗。③由于“南昌说”的权威性,不少学者接受这个观点。于凌波居士编著的《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即持南昌说④;杜继文、魏道儒所著《中国禅宗通史》也完全采纳黄、吕之说⑤。台湾释明复《中国佛学人名词典》附有《历代塔寺道场略志》,其中“黄龙山崇恩寺”下记云:“宋代慧南禅师开山创建,今存,在江西南昌”。⑥说得非常绝对。
二说黄龙寺在江西庐山。如著名佛学家南怀瑾先生在一个公开讲演中道:有一次,他(吕洞宾)御着宝剑飞行,经过江西庐山,当地有个大庙子,就是禅宗的黄龙寺。……黄龙南禅师……⑦持庐山说的人也很多。笔者曾于洛阳白马寺见一本《中国佛教名胜大全》(忘其著者和出版单位),其中即明说庐山山南黄龙寺是佛教黄龙宗的祖庭,是黄龙慧南的开山倡法之所。
三说黄龙寺即江西宜丰黄檗寺。持这种观点的是《宜丰县志》,其云:临济宗传至高僧楚圆门下,又分出黄龙、杨岐两派。黄龙开宗者为慧南。慧南初学云门,后从临济,住持黄檗后,有法嗣83人……都在黄檗山从慧南参禅。⑧此外,明代冯梦龙小说《醒世恒言》卷二十二“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将黄龙山黄龙寺黄龙长老慧南禅师开山之所说成是“江西地面,黄州黄龙山”,虽不是学术著作,但因其说流传广远,故也在佛教内外造成影响。
黄龙宗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宗派,它不仅极盛一时,横被天下,在佛教内影响巨大;同时它对中国思想、文化、艺术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黄龙派高僧如慧南、祖心、死心、灵源、常总、克文、守卓、怀敞、惠洪、从悦,以及居士潘兴嗣、周敦颐、苏轼、苏辙、黄庭坚、王安石、张商英等人,都是禅宗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黄龙宗又是最早传往日本,并对日本禅宗形成巨大影响的流派,至今拥有众多的信徒。所以黄龙宗祖庭问题,不仅涉及到当代佛教学术研究规范和深入,更直接涉及到当代佛教的弘扬与发展。因此,系统研究、考察黄龙宗祖庭问题,澄清有关事实,不仅为黄龙宗史学首当其充,而且是当代佛教史学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学术问题。
二、黄龙寺址及有关文献记载
黄龙宗祖庭黄龙寺究竟在何处?这里,我们首先给出一个无需辩驳的客观事实——它既不在南昌市,也不在宜丰,不在庐山,更不在所谓黄州,它在江西修水县西黄龙山区。黄龙寺所在地现名黄龙寺村,所在乡名黄龙乡,都是因山、寺而得名。这里,至今存有黄龙寺遗址(包括断坦残壁和数间清代庙宇),还有众多黄龙宗的历史遗迹如遍布附近山间的数以百计的僧坟及观音井、灵源桥、南禅院、“三关”、“法窟”、“黄龙山”等石刻文字。黄龙宗创始人慧南禅师及他的两代主要传人祖心、死心的舍利宝塔至今犹存。
修水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地方,新石器时代这里即有先民聚居,春秋战国以前,这里是古艾子国封地,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之一《左传》在“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载有“吴公子庆忌出居于艾”即指当时的修水。同时,修水又是一个地理位置非常特殊的地方,它位于长江中游幕阜、九岭两大山脉之间,毗邻湖南、湖北两省,幕阜山是修水文化乃至赣文化的源头,它蜿蜒东沿而与长江同一走向,西端高耸着幕阜山脉三座山峰而与湖南、湖北形成天然分界——南侧一峰凸然高耸,是即主峰幕阜山,其西南面是陡峭的悬崖,非常险要,其下是湖南平江县;北侧一峰叫凤凰山,险峻不及南峰,其下是湖北通城县;幕阜、凤凰两峰往东向连属之处,又隆起一座大山,这就是黄龙山,黄龙寺即座落在山南一个乳峰之下。
黄龙山不如幕阜、凤凰两峰高,故也叫辅山;但它巍峨雄壮,呈前启后,却是整个幕阜山脉的主体,是实际的主峰,所以当地习惯往往以黄龙山代指幕阜、凤凰、黄龙三山。沿黄龙山向东是起伏不断的幕阜山脉,也是湖北、江西两省的分水岭,其中布有道教名山九宫山,末梢即闻名遐迩的庐山。
黄龙山地理位置特殊而险要,修水县隶属关系、历史沿革也复杂多变。大约自春秋战国以来,黄龙山区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属吴国;战国时一度为越国所有;越国为楚所灭,遂归楚国。秦汉之际,黄龙山区属豫州地;三国时又为吴、蜀两国接壤,归吴国所有,行政上隶属于武昌郡,为鄂州所辖。自汉代以来,修水一地先后有过艾邑、艾县、西平县、西安县、豫章县、豫宁县、武宁县、分宁县、豫宁军、宁州、义宁县、宁县等十多种地名,直到民国三年(1914)才由义宁县改为修水县,所以修水县从其历史渊源来说,还是一个新名。与此相应的是,修水县自汉以后的隶属关系除上述武昌郡鄂州以外,五代后唐时期,也一度划归武昌;其余时期则与今江西省辖相似。不过江西省称也有很大的历史变迁,初称豫章郡,后又称章郡,唐以后,先后称为洪州府、洪都府等,南宋隆兴元年(1163),升洪州为隆兴总管府,元改为龙兴府,又改龙兴路,明代称洪都府、南昌府、民国后才称为江西省。⑨自宋代以来,关于黄龙宗祖庭黄龙寺的文字记载颇多,但一般都比较零散,不易引起人们注意。禅宗灯录记载黄龙寺僧人,一般都作“隆兴黄龙××”或“南昌黄龙××”,其中“隆兴”、“南昌”都是江西省的前称,并非专指都府治所南昌市。《五灯会元》卷十七、十八所载黄龙派僧人中,有多处提及修水地名和黄龙寺所在地特殊景物。如卷十七“黄龙悟新禅师”章下有禅师对机语云:“铜柱近标修水侧,铁头高锁凤凰峰”;又如“黄龙慧南禅师”章下提到黄龙寺前至今犹存的驴鞍桥:汝等诸人各自寻取祖业契书,莫以驴鞍桥阿斧下颔。[10]“泐潭善清禅师”章下还有“修江耿耿,大野云凝,绿竹含烟,青山锁翠”的咏物诗偈。此外还提到慧南、祖心、死心三人藏骨之地“三塔矶”(见卷十七《悟新章》);提到与黄龙寺同为黄龙宗弘法场所的云岩寺、龙安寨兜率院等等。卷十八“空室道人智通”(黄龙三世)章云:兄涓领分宁尉,通偕行,闻死心名重,往谒之。[11]这些都是黄龙宗在修水县弘法活动最原始的记载,真实而确凿,无可辩驳。
此外,皈依黄龙宗的居士如苏轼、黄庭坚、张商英、徐禧、徐府等一大批文人士大夫,以及曾经宦游修水的文人曾巩、陆游等人,都为黄龙寺写过诗篇文章。特别是黄庭坚,由于是修水人,入祖心晦堂之室,又与灵源惟清、死心悟新、兜率慧照、清凉慧洪等一批黄龙高僧过从甚密,所以为黄龙宗、黄龙寺留下诸多诗文书法。相传,当时黄龙寺大小匾额碑记皆是山谷所书。至今,《黄文节公全集》中还保存有山谷所作《祖心晦堂禅师塔铭》和与灵源、祖心、死心、惠洪等人的诗文、书信多件。崇宁元年(1102)春,山谷从四川贬所获赦回修水,启道岳阳,经平江、通城,过黄龙山,拜访分别多年的道友灵源惟清,又与道友戴道纯邂逅相遇于黄龙寺。当时,晦堂祖心已圆寂,塔于慧南之侧,灵源则以老病退居原祖心所居晦堂之中(改名为昭默堂)。黄山谷作《烧香颂》拜过慧南、祖心双塔,临别呈戴道纯诗一首云:
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山前对落晖。
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
灵源大师人天眼,双塔祖师诸佛机。
白发苍颜重到此,问君还是昔人非?
诗见《山谷全集·正集》卷七,事载黄子耕《山谷年谱》卷九。
最可贵的是修水县还保存一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所修《黄龙崇恩禅寺传灯宗谱》,这是研究黄龙宗史绝无仅有的珍贵历史文献,其中大量保存了有关黄龙宗,特别是黄龙祖庭黄龙寺的许多原始资料,很大一部分为各种禅宗典藉所不载。如其中有张商英《黄龙崇恩禅院记》一篇,弥足珍贵。其云:黄龙、幕阜、凤凰三山连属,皆翠窦秀峰,多灵草仙药。黄龙古属武昌,汉黄武八年,黄龙现于武昌,不详。
这是叙述黄龙山的起源及属隶沿革问题,与其它史籍所载及事实完全相符。又云:院始于唐乾宁间,诲机(超慧)禅师得法于玄泉彦。尝游于岳麓,会神僧,谓曰:“此去东北行,遇黄即止,逢龙可住。”是至,老父遥指高峰,故名黄龙山,上有双峰庵(即双峰山),主曰马和尚(即马大师)。师往谒之,欢若夙契焉。以庵付师而去。久之,禅侣云集,宗风大振。至唐五代天复三年,吴将吕舟向师道化,舍奉至田于小庄。寺凡三迁,名于玕.天复后,天间,鄂帅温公表师道于朝,赐嘉超慧祖师。自超慧三世,五代之乱,遂湮废为民居。迨于宋大中祥符八年,赖赐“崇恩禅院”。
这是叙述黄龙寺开山、迁徙经过。由此可知,黄龙寺是唐末青原派僧人超慧所创。最初由超慧之师玄泉彦居住的小庙叫双峰庵,在黄龙山主峰的半山腰叫双峰山的地方;后经扩建,迁来山下的小庄,名永安寺;至唐末五代之交的天复三年(903)再由小庄永安寺迁到今址,名于寺。法席扩大后,朝廷两度封赐为黄龙超慧大师,黄龙寺名始彰显于世。五代战乱废为民居,但宋初很快恢复香火,真宗祥符八年(1015)大赐天下著名寺院,黄龙寺因有超慧禅师的前盛而得赐院额,从此便有“三敕崇恩禅院”的美名。张商英的这一记述不仅使我们了解黄龙寺前期史事,而且使我们看到宋以后黄龙宗派与青原法系黄龙超慧之间的特殊关联。张商英又写道:治平中,光禄程公孟为洪州太守。是时,丛林有惠南者,传石霜之印,行临济之令,预砌三以陷虎,坐断十方。程公孟以黄龙名刹,敦请惠南居之。于是,黄龙宗派,横被天下。
这便是黄龙惠南(也作慧南)入主黄龙寺,并形成黄龙宗派的原始记录,时间(治平中,即1064~1067)、事由(因黄龙寺为名刹,特请名师进住)、当事人(洪州太守程公孟及作者本人)俱确切可信,还千年佛教史以本来面目。张商英为黄龙传入兜率从悦俗弟子,禅宗史上著名居士。《黄龙崇恩禅院记》约作于元符元年(1098),当时祖心年迈退居晦堂,以灵源为住持,但灵源以绍圣元年(1094)放弃住持位,故寺院一时管理无人。张商英便请当时在百丈山的祖意元肃来主持黄龙,并大兴土木,扩建寺宇,写下这篇院记[12].关于黄龙寺祖庭黄龙寺的地点及历史,现代学者也有真知灼见的。这里仅举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黄龙山”条云:黄龙山,地名,在今南昌府宁州。相传吴黄武年间黄龙现于此,故名。宋慧南禅师住此山,唱黄龙一派,因此著名。
台湾《佛光大辞典》“黄龙山”条亦云:黄龙山,又称辅山,位于江西修水县西。相传山顶有一黄龙,能呼风唤雨,故称黄龙山。唐代诲机开山,宋代惠南尝住此,广弘禅法,成立黄龙派。……山中有黄龙院,一名永安寺,今有慧南、祖心二师之塔。
显然这个记载来源于对古籍文献的整理、分辨。
三、黄龙寺误说辩析
分析和研究表明,造成黄龙宗祖庭众说不一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修水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沿革变化复杂,古今文献沟通互译造成困难。修水先后有十几个不同的地点,所属府地不断变化,故后代学者对历代典籍所载黄龙寺难以作出准确的解读和判断。加上黄龙寺在近代以来衰落不振,没有出现高僧大德,弘化之士又往往以行脚太远,不肯到边远山区来驻锡弘道。所以黄龙寺的不为人知。
第二,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带有龙字的地名历来很多,黄龙寺也在数不少,这种现象最容易造成理解上的牵强附会。
到过庐山的人都知道,庐山不仅有黄龙寺,而且还有上、下黄龙山。但黄龙寺始建于明代,直到清代也只是座小庙,叫黄龙庵。山寺均以附近名胜黄龙潭而得名。乾隆年间所著《庐山志》关于黄龙庵有详细记载:[13]白云峰(又叫云峰山)西南为上黄龙山,下黄龙山有僧舍曰黄龙庵。
上黄龙山在仰天坪西南,下黄龙山在上黄龙山西,有水自仰天坪西流经二山出峡,散入金家坂,其潭曰黄龙潭,潭乃在二山之侧,故谓二山曰黄龙山。
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也对黄龙寺有记载:黄龙庵今犹存,其庵北有地曰城墙梗,庵东有寺曰双峰寺(原注:弥陀庵旧基),黄龙庵与双峰寺均上霄峰西南麓之小刹也。
此见于卷二《山川胜迹》,卷三又云:黄龙寺,明释了堂,号澈空手癖。寺踞庐山之中,以黄龙潭得名。
此外,吴宗慈《庐山续志稿》,载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署名“天涯游客”者所作《庐山风景画》游记,有《黄龙寺》一篇,中云:从牯崆越过猴子岭,经芦林游泳池、茭芦桥,在平坦的大道上,两旁浓荫夹道,苍翠异常,比较崎岖的山道,另有一番新鲜的风味。这时游人可以从茂林中遥遥看见一座伟大森严的宫殿式屋宇,这便是黄龙寺了。
传说黄龙寺兴土建造的时候,在土中挖掘黄色右质龙首,击之有声,清脆如金玉,所以便以黄龙为名,直到现在龙首石仍在寺中。
庐山黄龙寺显然不是黄龙宗的祖庭,它的历史不过三、四百年,扩建为目前这个规模(也是小寺庙)还是民国前后的事,怎可与“三敕崇恩”的唐朝名刹黄龙寺相提并论?
把黄龙祖庭说在江西南昌市,显然是受古文献记载“隆兴府”、“南昌府”影响。但说来很巧,南昌城外也有一座小小的寺庙叫黄龙寺,所以也不能排除“南昌说”牵强附会的可能。《江西通志》第96册载有明人游龙《游黄龙寺记》一篇,中云:豫章西北去城二十余里,有龙泉寺焉。密树修篁,干霄漾日,寺苞丛绿中,非清罄一声,不知此中有金碧也。
可见该寺因黄龙泉而得名,简称则为龙泉寺或黄龙寺,且明显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庙——“非清罄一声,不知此中有金碧也”,它与黄龙宗也是不搭界的。故台湾释明复说黄龙崇恩寺在江西南昌,实是以讹传讹的附会之说。
造成黄龙宗祖庭众说纷纭的第三个原因是佛教资料的散乱和残缺。正是这个原因,国内一些治学严谨的学者,对黄龙寺地址采用存疑待考或索性回避不谈的态度。前者如工具书《词海》、《宗教词典》即是典型。两书“黄龙宗(派)”条在涉及黄龙宗发祥地点时均注明:因(黄龙惠南)住隆兴府(府治在今江西南昌)黄龙山(寺),故名。
又如日本著名学者忽滑谷快天在其名著《中国禅学思想史》中也记载慧南“于隆兴府(江西南昌府)黄龙山出世”[14],虽不知黄龙寺确切地点,但态度严谨,并没有谬妄之失。相形之下,倒比南昌、庐山、宜丰诸说的牵强附会来得真实可信。至于冯梦龙小说中的黄州黄龙之说,全属艺术虚构,毫无学术价值可言。如前所述,黄龙宗祖庭虽然比较难以分清结论,但已有的佛学资料(如佛学大辞典》、《佛光大辞典》)对有关问题记之确凿,顺手翻阅一下即可以解决。可见,在资料缺失和学术断层的问题后面,还有一个更为基本的治学态度问题值得我们引起重视。当代学术,崇尚思辨推理,对考据之学和实证精神多有忽视。特别是受佛教某些神秘色彩的影响,学术界对佛教历史人物、事件的真实性的关注一直很不够,作为学术研究,我们必须严格加以区别,否则,佛教学术便失去了应有的严谨和规范。
注释:
①黄忏华《中国佛教史》P333,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原商务印书馆版。
②中国佛协编《中国佛教》P353,知识出版社。
③吕赝《中国佛学源流略讲》P256,中华书局版。
④参见福建佛协印行《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P66.⑤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P393,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⑥《中国佛学人名辞典》附件P140,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⑦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第22讲,(P387),台湾老古文化专业公司1990年版。
⑧新修《宜丰县志》P742—742.⑨参同治版《义宁州志》及《古今图书集成·方舆编·职方典》卷847等。
[10]中华书局点校本《五灯会元》P1107. [11]同上P1180. [12]详细情况见拙著《黄龙宗史稿》(待发)
[13]宣统二年补刊乾隆间星子毛德奇主修《庐山志》卷十三。
[14]见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P42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