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白岭工作,老王和老沈是我的结对帮扶对象,老王是荣春村10组人,老沈是荣春村4组人。
第一次见到老王,是在去洞下源他家的路上。下乡之前,我详细询问了住在棕园的同事,同事也说得很细致,但是面对分岔口我还是犹豫了,是往前走还是往右上拐?我左右四顾,路边的一幢新房子有说话声,师傅们正在装修,里面疾步走出一个打水泥沙浆的师傅,瘦高的个子,脸上沾满了灰尘。我客气地同他打招呼:“您好!请问去王四新家怎么走?”他怔了一下,很快回过神来,笑了笑说:“我就是。”我看看有些面熟,一问,才知道他家孩子原来在我们班里读过书。我简要地说明来意,说需要去了解了解他家情况,问他能否回去一会儿。他放下泥桶,说:“待我跟主家说一声。”原来,他在人家做零工,服侍泥工师傅粉刷墙壁。
一会儿,老王出来了,骑着电动车在前面带路,我骑着摩托车跟在后面,上山坡的路七弯八曲,不过并不远,大概五分钟就到了。
他在一座简陋的两层楼房前停了下来,熟练地熄火支车,径直走进去了。很快,他把茶水端到我面前的桌上说:“我洗了手泡的,干净的,你只管喝!”
老王实际年龄55岁,身份证信息却是48岁;妻子43岁,家庭主妇;儿子18岁,读九年级。家庭经济来源靠老王打零工和种田地。房子已建成9年也没有装修,账还没有还清。村里将他家的情况上报到镇政府及民政所,但不知什么原因,他没有得到任何补助。
大略了解了他家的情况,喝完茶水,我将贫困户登记表填好,张贴在堂屋墙上,还用手机拍了一张我和老王并肩站立的照片。我们下了山坡,他回到原来的地方继续干活,我回学校上课。
后来,我隔三差五去老王家一趟,在贫困户登记表上补贴相片、发精准扶贫登记证、国家扶贫政策指南……有一次我临走时,老王喜滋滋地告诉我,就读中学的儿子得到了两笔补助,一笔1000元,一笔650元,一共1650元。在夕阳的映照下,他那弱不禁风的身子、红彤彤的脸庞,连同门前那几株高大的叶如碧玉花如血的美人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7年1月12日下午,我又去洞下源,恰逢老王家解财猪。年猪刚开膛破肚完毕,一边搁在堂屋的门板上,一边挂在靠着大门口的梯子最上面的横木上,热气腾腾的。请来的两个邻里乡亲和老王正七手八脚地忙活着。老王老婆见我来了,连忙停下手里的活,跑过来招呼我进屋,说吃了饭再走。我递上慰问品,道了几声“恭喜”,婉言谢绝了老王夫妇的热情挽留……
平生第一次去敬老院,是去看望我的另一个帮扶对象——五保户老沈。老沈,男,72岁,荣春村10组人,年满60周岁以后搬到白岭镇敬老院生活。敬老院在桃树大寨田,我走入大门,里面全是颤颤巍巍的老人,感觉像是走入了另一个世界。虽然我的心里早有准备,但他们的身体状态、言行还是让我有些瞠目结舌。
负责食堂伙食的阿姨知道我要找老沈,热心地为我四处呼喊,逢人就打听,最后我们在门口绿化带中间的小径上发现了他。阿姨介绍说,不久前老沈患了一场大病,因此现在行走、说话都不利索。
我谢过阿姨,跟着老沈走进他的房间。房子很小,搁下一张窄窄的木板床,正立一只不大的衣柜,剩下的空间难以容下三四个人。门窗因为长时间关闭,室内有些异味。房间外面是四位老人共用的一个堂屋,堂屋的桌子上摆有一台小电视机,电视机上面蒙了一层薄薄的灰尘。条件虽有限,但一人住一间房,每月有民政保障集中供养360元,养老保险80元,衣食住无忧。如果身体健康,还可以到白岭或桃树街上逛逛。
此时此刻,我突然从心底里感谢党的好政策,若没有相关的政策切实保障,年老力衰、无依无靠的他们,将会在怎样的境遇里挣扎?
白岭镇荣春村山多地少,辖区面积7.9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55平方千米,山地面积4.28平方千米,水面面积0.03平方千米;产业单一,主要产业有水稻、油茶、蔬菜等;贫困人口多,人口3125人,其中五保户11户,低保户138户,计生困难户15户,优抚对象7人,贫困学生36人;村小组34个,未完成村庄整治的有30个;上年人均纯收入仅有2123元。扶贫工作,可谓任重道远。干部结对扶贫,除了宣传国家扶贫政策,让贫困户了解应享的福利待遇,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的困境,和他们一起找寻适合家庭实际情况的致富途径。如果是孤寡老人,我们应该陪伴他们说说话,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实际困难。
老沈和老王计划脱贫的时间是2016年。这个大半年当中我只是去他们家跑过上十回,其实没有出过什么力帮到什么忙,可从不相识到熟悉,我们之间却结下了一份深厚的情谊。也许从此之后,我们再也不会有交集。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要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更加繁荣昌盛,祝福老王一家的生活越来越好!祝福老沈早日康复!
2017.1.16.
帮扶散记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杨廷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