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上午10时,江西省首所乡镇革命史陈列室——白岭革命史陈列室,将在白岭镇荣春村揭幕成立。
江西首所乡镇革命史陈列室——白岭革命史陈列室布展文字之一
前 言
修水,是著名的红色摇篮和革命圣地,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和率先爆发地,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组建地,是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并率先打出的地方,是湘鄂赣省第一届苏维埃政府的诞生地,是湘鄂赣省委、省苏、省军区的两度驻设地,是南方八省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主战场之一,是第一次长沙会战外围主战场和南方抗战重要驻军地之一。彭德怀、罗荣桓、卢德铭、何长工、滕代远、黄公略、萧克、傅秋涛、高咏生、王震、王首道和江渭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元帅、将军、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工作过,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白岭片区人民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修水英烈谱》记载,截至2012年底,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认定的白岭片区革命烈士就有2984名,占全县烈士人数的28.9%。其中全丰镇1157名、白岭镇535名、古市镇508名、黄龙乡465名、路口乡319名。据统计,白岭片区的无名烈士高达数万名。
1927年12月至1928年4月酝酿、爆发的“杨祠暴动”,是彪炳修水乃至江西人民革命史册的一件惊心动魄的大事。当时成立的杨祠暴动委员会,是修水苏区最早的县级政权组织。发生在白岭片区的太清惨案、斑鸠坳惨案和和冲惨案,红十六师的大庄塅战斗,著名的苦竹岭抗日战斗,支援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抗日根据地,迎接解放军解放白岭片区……构成了一部可歌可泣的白岭人民革命史卷。
▲杨祠暴动委员会旧址——白岭镇荣春村杨氏宗祠(2011年摄)
陈展布局分为两大区域。杨祠大厅为图文展示区,下堂前两间东厢房为实物陈列区。展示的图文分为六个部分,除《前言》《后记》外,主要介绍杨祠暴动的经过和重要参与者、白岭片区革命史略,以及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白岭片区的抗日史料。同时,介绍流传在白岭片区的部分生动感人的红色故事。这些珍贵史料,是革命先烈先辈留给我们追求真理、热爱祖国、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白岭人民光荣革命历史的反映和见证,具有重要的“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接受党史国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生动教材。杨祠暴动旧址和白岭革命史陈列室,将成为我县的又一个重要红色旅游景点。
我们期待各位参观者通过了解白岭片区革命历史,进而深化对中国共产党艰辛奋斗历程的认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庚续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先烈先辈未竟事业,勤奋刻苦学习,努力生产和工作,不畏艰险,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加快修水这一原湘鄂赣苏区核心县的脱贫振兴步伐,争得三省九县龙头地位,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共白岭镇委员会
白岭镇人民政府
二0一六年十二月
后 记
白岭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白岭片区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白岭片区发生了对修水革命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系列历史事件,涌现出了余经邦、吴天骥、丁健亚、杨荣春、杨碧环、杨柳春、杨万英、杨达、戴定葵和冷连英等一批著名烈士。杨祠暴动,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修水西乡(白岭片区一带)举行的工农武装大暴动,在修水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江西革命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为发掘这一红色历史资源,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助推红色旅游,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党史国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建设了这个陈列室。
在筹建布展中,县委党史办主任龚九森、县文化局原党委书记樊孝慈等同志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镇党委书记张小球、镇政府镇长樊启雄曾多次听取汇报、提出具体要求,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晏江华专门负责陈展工作。陈展工作也得到了九江市审计局、荣春村村委会、杨氏文化研究会、县红色文化研究会和社会各界等的大力支持。
参加本次陈展工作的人员有杨嗣贤、杨鹏远、杨德润、杨树清、杨列启、杨大干、杨水胜等,杨树清为美编设计。戴奎生、胡健予、张涛、古建林、苏湘赣、罗贤华、姚拥辉、郑亲清、冷珍和周战线等同志,对陈展文字和史料进行了校核、补充,龚九森主任审定陈展文字,著名军旅书法家、中宣部“中国梦”书法标识原创者欧德顺为陈列室题名,在此特别鸣谢!
陈展资料主要来源于《修水人民革命史》《修水英烈谱》《红色修水》《修水县志》《修水县地名志》《中共江西省修水县组织史资料》《白岭镇志》等史志著作,适当采用了口述采访史料。
我们衷心感谢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指导和帮助,感谢有关部门、乡镇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如有不足之处,还请不吝指正。
白岭革命史陈列室管理委员
二0一六年十二月
1927年八七会议之后,全国工农暴动风起云涌。同年9月,中共江西省委根据八七会议和《中央关于湘鄂赣粤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的精神,制订《中共江西省委对秋暴的计划》。修水党组织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指示,先后在农村组织了以打土豪劣绅、反饥饿、反暴政为中心内容的农民暴动。特别是9月9日在修水率先爆发的秋收起义,极大鼓舞了我县农民参加暴动的勇气和决心。
1927年12月,为适应修水土地革命发展需要,根据江西省委的指示,在赣北特委的指导下,中共修水临时县委在靖林槽廒七弯路张德生家成立。甘特吾任县委书记,陈秋光任组织部长,樊策安任宣传部长。临时县委会议决定在农村进一步组织暴动,制造农村武装割据局面,酝酿组建杨祠暴动委员会。1928年1月,中共中央长江局为便于指挥湘鄂赣边界地区的革命斗争,指示成立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中共修水临时县委划归中共湘鄂赣边特委领导。▲1927年12月,中共修水临时县委诞生地——东港乡靖林片区槽廒七弯路张德生屋
1928年3月1日,中共修水临时县委在修水苏区第一区(台庄区)书堂,组织召开全县党的积极分子会议。甘特吾、甘卓吾、陈秋光、徐光华、樊策安、吴凯旋、王铁猛、杨荣春、余经邦、樊废级、朱积垣、匡彦良、卢桂才、杨达和杨万英等270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回顾了秋收起义以来的大好形势,一致认为修水的农民运动在江西省委、赣北特委、湘鄂赣边特委的领导下正迅猛发展,许多地方兴办农会,开展了打土豪、烧田契的革命活动,下衫、台庄、全丰、朱溪、靖林等地建立了正常的革命秩序,革命斗争已进入了新的高潮。
会议指出,修(水)武(宁)铜(鼓)三县的国民党当局与三县反动商会联合组建了修武铜靖卫团,将会对农民暴动进行疯狂反扑,党组织必须作好对付敌人的准备。因此,会议决定迅速扩大工农武装,开展武装斗争:一是正式成立杨祠暴动委员会,组建修武铜工农革命军游击队,暴动委员会主任和游击队队长由刚从井冈山回县的余经邦担任,杨荣春担任游击队党代表,杨万英担任游击队副队长;二是指派甘特吾、陈秋光、朱积垣等到朱溪、大桥、台庄、上源、卢源等地,组织数千农民支援邻县平江的农民革命斗争,以此锻炼广大农民的革命意志和组织纪律性,为以后组织更大规模的暴动培养骨干力量。杨祠暴动委员会是修水苏区最早的县级政权组织。
3月上旬,中共修水临时县委在沙坪满觉寺(现属白岭镇荣春村),组织召开庆祝杨祠暴动委员会成立大会。湖北蒲圻县的沈国珍、通城县的刘永康,受湘鄂赣边特委派遣参会指导工作。
杨祠暴动委员会成立不久,便由满觉寺移驻附近的杨氏祠宗内,建立铁铸局,制造土枪、土炮、鸟铳、梭镖、马刀等武器。游击队员由600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在余经邦、杨荣春等人领导下,先后打倒塘城、沙坪、全丰一带的土豪劣绅,没收了大批谷米财产,并分给贫苦农民,大大调动了贫苦农民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
杨祠暴动的浩大声势,引起了土豪劣绅的仇恨和惊恐。上源曹家大地主串通西乡反动武装,又指使余经邦的母舅胡少庵携带800块大洋,企图通过甥舅关系,拉拢收买余经邦。余经邦立场坚定,不为亲情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胁迫所惧,把胡少庵押解到杨氏宗祠,召开群众大会揭露土豪劣绅的阴谋,罚胡少庵带高帽子“游塅”。余经邦大义灭亲的革命行为教育了广大群众。这些土豪劣绅见收买阴谋没有得逞,便秘密向修武铜靖卫大队队长吴抚夷求援。吴抚夷早就对杨祠暴动委员会虎视眈眈,迅速调集靖卫大队3个中队300余人扑向沙坪杨祠。
4月3日深夜,吴抚夷所率靖卫大队在西乡土豪劣绅引导下,趁黑分两路包围杨氏宗祠。这时,暴动委员会的领导人和农运骨干共70多人正在杨氏宗祠开会。靖卫大队用火力封锁大门。吴天骥、余经邦、杨碧环等人拼死冲出大门,与敌人展开肉搏,杀出一条血路突围。部分同志在突围中壮烈牺牲。为掩护突围而没有冲出大门的人,则闭门英勇抵抗。靖卫大队穷凶恶极,纵火烧毁杨氏宗祠,党代表杨荣春、塘城乡赤卫队长曹伯廷等16人在烈火中英勇殉难。杨氏宗祠内外,忠骸遍地,惨不忍睹。“杨祠惨案”殉难人数高达数十人,震惊湘鄂赣边区,激起边区人民群众的更大愤怒和反抗。
杨祠暴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修水农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举行的武装大暴动,是中共湘鄂赣边特委组织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杨祠暴动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嚣张气焰,锻炼了修水农民的革命意志和组织纪律,为以后组织更大规模的暴动培养了众多骨干力量,在修水人民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江西人民革命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在修水县人民心中竖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杨嗣贤 整理)
杨祠暴动负责人和骨干简介
甘特吾(1898-1934),男,别名甘治伍,化名章武,修水县马坳镇马坳村石子塘人,江西省立第一师范毕业。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修水县中共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共修水支部干事会组织干事、书记,中共修水临时县委书记,中共修水县委书记,湘鄂赣边暴委委员,中共湘鄂赣省委执委,中共赣北分区委宣传部长。1934年6月在渣津镇埠坑被捕,1934年7月被敌人杀害在县城西城门口的鲁家墈。
徐光华(1892-1929),男,化名黄正,修水县渣津镇东堰村圳下屋人,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修水县中共组织创始人之一。曾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修水县总工会委员长、修水县党部劳工部长,江西省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1929年5月在修水台庄被捕,遇害于大桥镇张坊。1932年5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决定,将徐光华烈士的故乡——修水苏区第四区命名为光华区。
樊策安(1904-1935),男,曾用名樊庆隆,化名黄仁,修水县大桥镇大桥村小泸源龙山屋人,省立第六师范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到广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为修水县中共组织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共修水县委书记、修水县暴动委员会总指挥、修水县苏裁判委员会主席。1935年春在九江被大桥民团抓捕,同年5月在修水县城被敌人杀害。
陈秋光(1905-1934),男,字若候,化名留泥,修水县东港乡靖林片区岭下村水车湾人,江西省立第六师范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修水县中共组织创始人之一,修水农民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7年2月由中共修水支部干事会选送到武昌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参加武汉平息夏斗寅部叛乱的斗争。曾任中共修水临时县委组织部长、红五军第一大队党代表,中共湘鄂赣特委常委、组织部长,中共湘北特委宣传部长、特委书记。1934年1月,在铜鼓县石鼓山遭敌人伏击而壮烈牺牲。
余经邦(1906-1929),男,修水县全丰镇经邦村人,江西省立第六师范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北伐军第六军。1927年担任修水农民自卫军党代表,发动西乡群众两次攻打全丰曹姓大地主,后与自卫军大队长丁长盛率领修水农民自卫军200多人参加秋收起义,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1928年初被党组织派回修水组织农民运动,开展武装斗争,担任杨祠暴动委员会主任,组织发动杨祠暴动。参与创建隶属中共修水县委领导的中共崇阳县特别支部。1929年春受党组织派遣到湖南湘阴、岳阳一带打入白军内部从事策反工作,后在一次组织士兵起义投诚时不幸被捕,英勇牺牲。1932年5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决定,将余经邦烈士的故乡——修水苏区第七区命名为经邦区。新中国成立后,修水县人民政府命名余经邦烈士世居的行政村为“经邦村”。
吴天骥(1903-1933),男,原名余垂成,修水县全丰镇上源村人,江西省立第一师范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白岭沙坪组建西乡第一个党小组。1928年杨祠暴动时组建修武铜工农革命军游击队,后配合红五军攻克修水县城和进行第三次的攻打全丰曹家庄战斗。1929年1月担任修水县暴动委员会主任,率游击队攻打东港郑淑度民团、朱溪吴六波民团等反动地主武装。1930年组织“三·一八”武装大示威、红色五月大暴动,配合红五军再克修水县城,配合红三军团第一次攻打长沙并取得胜利。后任红十六军政治部主任、湘鄂赣省肃反委员会主任。1933年被诬蔑错认为“托陈取消派”,被关进监狱,后遭错杀。中共七大为吴天骥平反。
杨荣春(1906-1928),男,修水县白岭镇荣春村人,1924年在县立西平小学毕业后考入江西省立第一中学,1925年在省立第一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回修水,在国共合作的修水县党部工作,并担任仁、西两乡农民运动特派员和中共(白岭)沙坪支部第一任书记。1928年担任杨祠暴动委员会所辖修武铜工农革命军游击队党代表。同年4月3日深夜,杨荣春和暴委会骨干在杨氏宗祠开会,被修武铜靖卫大队包围并纵火焚烧,奋勇抵抗后,不幸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修水县人民政府命名杨荣春烈士世居的行政村为“荣春村”。
杨万英(1892-1931),男,修水县全丰镇碧环村人,中共党员,江西省立第一师范毕业,1927年参加革命,担任杨祠暴动委员会所辖修武铜工农革命军游击队副队长,修水县苏执委兼县苏粮食委员会主席。1931年在全丰病故。
杨碧环(1905-1933),男,修水县全丰镇碧环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杨祠暴动委员会委员,1930年任通城县苏游击队政委,1931年至1932年任红十六军第九师第八团政治处主任。1933年率领部队和赣鄂边境游击队,在赣鄂边境与敌作战,因伤亡过大和弹药匮乏,在全丰镇马槽岭被敌军抓捕,于1933年7月被敌军杀害于白岭镇水口坳细竹山。1953年,修水县人民政府决定,命名杨碧环烈士世居的行政村为“碧环村”。
杨达(1893-1933),男,又名杨才贵,修水县白岭镇荣春村人,中共党员,江西省商业学校毕业。1928年参加革命,任杨祠暴动委员会委员。1930年5月至8月,任修水苏区第七区区委书记。1930年11月,任中共通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31年4月,任中共通城县委书记。1932年10月至1933年6月,任白区工作部部长。1933年7月牺牲。
杨佑(1901-1932),男,修水县全丰镇碧环村人,中共党员,江西省立第一中学毕业。1928年参加革命,任杨祠暴动委员会委员。曾任修水苏区山漫区区委书记,中共宜丰县委书记。1932年在漫江作战中牺牲。
(杨嗣贤 杨鹏远 整理)
白岭革命史略
白岭片区古属宁州西乡,位于江西省修水县西北部,湘鄂赣三省边陲,幕阜山脉巨峰黄龙山下,系七百里修江源头,素有“吴头楚尾”之称。白岭峰峦雄秀,森林密布,人烟稠密,人文荟萃。
白岭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丁健亚(路口乡人)、胡思先(白岭镇人)等一批进步青年就参加了反帝爱国运动。他们也是修水县最早的共产主义传播者,其中胡思先为修水县中共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是修水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修水支部干事会的书记。
北伐战争时期
1926年8月,北伐军第六军一部在军长程潜、党代表林伯渠、政治部主任李世璋的率领下,由鄂赣边界向江西挺进。部队曾驻扎在现在的白岭、路口、古市等地,军部曾驻扎在路口乡张仙桥。中共修水支部干事会和国共合作的县党部委派胡思先、张任石,迎接北伐军进军修水并充当向导,在张仙桥遇见军长程潜。9月11日,北伐军光复被北洋军阀占领的修水县城。年仅20岁的中共党员余经邦,带领白岭、全丰等地一批青年农民参加北伐军。
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6月5日,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用所谓“礼送出境”的办法,把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逐出江西。6月7日,修水县反革命分子制造“六七”惨案,趁国共合作的县党部和农民协会负责人赴南昌出席全省党代会、农代会之机,将县党部、总工会、农民协会、妇女解放协会和红色童子团等机构捣毁。在敌强我弱和缺乏准备的情况下,党组织决定留在县城同志暂时撤出县城,退至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仁、西两乡(现白岭、大桥片区一带)再图发展。一行人员经西摆行至黄田村擂鼓岭时,陈志铁(中共党员)、卢守谦(白岭镇蕉洞人)、县农民协会文书杨向荣(白岭镇沙坪村人)等3人,在与暴徒搏斗中英勇牺牲。7月,全丰等地的国共合作的区党部也被捣毁,共产党员沈木堂、余明典被杀害。
▲六七惨案遗址——宁州镇黄田村擂鼓岭近景
1927年7月下旬,中共修水支部干事会在马坳峡口村北山甘特吾住所——戴家大屋,召开紧急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胡思先、甘特吾、樊策安、甘卓吾、徐光华、吴天骥等人。会议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立即转入农村,以仁、西两乡为重点工作区。同时,组建修水农民自卫军,由曾在汉口工人纠察队工作、在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回县的共产党员丁长盛任队长,由因蒋介石“清党”而从北伐军第六军愤然回县的余经邦任党代表。
▲北山会议旧址——马坳镇峡口村北山戴家大屋
▲北山会议旧址——马坳镇峡口村北山戴家大屋内景
1927年7月23日,在余经邦、丁健亚、杨荣春等人的领导下,西乡万余名农民手持梭标、鸟铳,抬着自制的檀树炮,第一次攻打全丰曹姓大地主庄园。同年8月26日,余经邦、丁健亚、吴天骥等带领数千农民,与李腾芳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第三营,相互配合,第二次攻打全丰曹姓大地主庄园,取得了西乡农民暴动的初步胜利。余经邦、丁长盛率领农民自卫军200多人参加秋收起义,被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9月9日凌晨,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及其第一团在修水县城紫花墩,打响了震惊中外的湘赣边秋收起义的第一枪。随后,余经邦等修水儿女随同秋收起义部队,跟随毛泽东踏上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征途。
1927年11月,中共赣北特委为加强对修水农民运动的领导,派特委书记刘士奇、组织部长胡思先、宣传部长袁亚梅等人到修水指导工作,特委机关驻全丰塘城坳万寿宫。
1928年初,余经邦受党派遣,从井冈山回修水组织农民运动,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3月,中共修水临时县委在台庄苏区书堂组织召开全县党的积极分子会议,决定成立杨祠暴动委员会,组建修武铜工农革命军游击队。暴动委员会主任和游击队队长由余经邦担任;游击队党代表由杨荣春担任,副队长由杨万英担任。
杨祠暴动委员会初驻沙坪满觉寺(现属白岭镇荣春村),后移驻杨氏宗祠,并建立铁铸局,制造土枪、土炮、鸟铳、梭镖和马刀等武器。游击队员由600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在余经邦、杨荣春等人的领导下,先后打倒了塘城、沙坪、全丰一带的土豪劣绅,没收大量谷米财产分给贫苦农民。
杨祠暴动的浩大声势,引起了土豪劣绅的仇恨。他们向反动武装修武铜靖卫大队队长吴抚夷求援。吴抚夷调集靖卫大队3个中队300余人,于4月3日深夜包围杨氏宗祠。当时,暴动委员会领导人和农运骨干70多人正在杨氏宗祠开会。靖卫大队用火力封锁大门,余经邦、吴天骥、杨碧环等人拼死冲出大门,杀出一条血路突围。为掩护突围而没有冲出大门的同志,闭门英勇抵抗。靖卫大队纵火烧毁杨氏宗祠,党代表杨荣春等16人在烈火中壮烈殉难。“杨祠惨案”殉难人数高达数十人。
1928年9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转战平修铜、修通(山)边界,数次来到修水白岭片区,发动领导革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其部队机关曾驻扎在杨氏际明公祠(白岭镇沙坪村)和白岭街等地。彭德怀曾亲自将《共产党宣言》赠送给全丰镇噪口的杨慰春、杨柳春兄弟。
1936年4月,红十六师第四十八团一部,由团政委王振国(路口人)率领,在摧毁路口碉堡后,又在白沙岭上街头击毙铲共义勇队队长胡子生,缴获步枪4支、手枪1支,摧毁街头的碉堡。
1937年3月中旬,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傅秋涛率领省直机关和红十六师200余人,携带100余支枪,从平江县黄金洞出发,经修水县台庄过沙湾、水源,于14日上午到达桃树港。在此地的古桥上,与从全丰过来的江西省保安团第十团的1个大队遭遇。激战半小时后,野战军撤出战斗,在南楼岭与师长方步舟率领的野战军主力500余人会合。实力大增的野战军埋伏在大庄塅河堤竹丛里,伏击保安大队,毙敌40多名,缴获步枪70多支。
在革命斗争异常残酷激烈的年代,白岭人民为革命作出重大牺牲,除杨祠惨案外,还有地方反动武装制造的太清惨案、斑鸠坳惨案和和冲惨案等。1930年6月26日(农历六月初一),修水苏区第七区第七乡正在太清胡氏宗祠(后改敦本小学)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动员群众参加第一次攻打长沙战斗,太清民团突然包围袭击会场,杀害乡党支部书记胡正林等9名苏维埃政府干部和赤卫队队员,制造了震惊全县的“太清惨案”。白岭片区的乡苏主席周庆曾回忆,当时遇难人数高达30多人。1930年8月,国民党五十师和当地反动民团抓捕24名赤卫队员,并把他们全部杀害在三千塅的斑鸠坳。1934年10月31日,塘城保安团在全丰塘城的和冲屋后,将37名苏区干部残忍杀害,制造了震惊湘鄂赣边区的和冲惨案。
▲和冲惨案遗址
在土地革命时期,白岭人民参与西乡农民暴动,踊跃报名参加秋收起义部队。西乡赤卫队和暴动农民随同红五军两次攻克修水县城;攻打月塘东皋民团,全歼古市民团,形成西片区纵横百余里的红色割据局面。他们参加了红三军团、红一方面军(含红三军团)两次攻打长沙的战斗。在党组织领导下,白岭人民还先后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斗争、保卫驻扎画坪的湘鄂赣省委省苏省军区和驻全丰噪口安华屋的县级苏维埃政府等战斗。1934年至1937年,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全民抗战时期
白岭人民积极参加抗日支前,开展“破路”活动,阻断日军交通,并踊跃参加抗日军队。
1941年春至1943年秋,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集团军第二十军军部曾驻扎在下太清跳石屋,军长杨汉域曾居住在温泉村胡毓英屋2年多。1939年夏至1941年春,第二十军军部驻路口乡路口村坳背源丁定时屋,军长杨汉域住该屋南厢房,其一三三师师部驻坳背源大堂屋,其政治部驻柏林村刘家庄大屋。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竖立在路口老街桥行。1939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在白岭人民的支持下取得了南楼岭战斗、苦竹岭战斗、七里冲战斗、白沙岭战斗等胜利。军长杨汉域手书“大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九月蜀人杨汉域率精卒五千大破倭寇于此”豪迈题词,镌刻在苦竹岭镜屏石上,至今保存完好。白岭人民自发反抗日本侵略者,与当地国民革命军一道,粉碎日军企图在桃树建立伪政权的阴谋。
▲白岭镇荣春村苦竹岭杨汉域手书摩崖石刻(2011年摄)
1945年3月至5月,以王震为司令员、王首道为政委的八路军南下支队和新四军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张体学率领的第五师第四〇、四一团等2个团,三进修水,途经白岭片区,宣传抗日主张,开仓周济贫苦百姓。白岭桃树农民周衍吾、沈绪正等7人参加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加紧内战,保甲长带着警察、乡公所人员捉兵拉夫,激起民众强烈反抗,当地百姓自发开展抗兵斗争。
1947年7月,白岭片区进步青年学生在回乡度假期间,以反对私吞美国救济物资为引线,有组织地对国民党乡公所进行斗争,张贴“打倒贪官污吏!”“反对苛捐杂税!”等标语,得到当地群众支持。
1949年6月5日,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先头部队100多人,从湖北通城县麦市经南楼岭到达桃树下街。桃树国民小学教师周耀、周伙生、卢艳等人带领师生列队欢迎解放军。6月8日,该部野战军到达全丰,政治部驻万寿宫,并数次召开群众大会。全丰人民以曹现富为首,组织“接待委员会”迎接解放军。部队驻扎全丰期间,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7月下旬,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独立四师参谋长薛国衡率一个营从湖北来到桃树港,开展剿匪斗争,营部驻扎老街胡承学家20多天。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部队肃清部分地方反动武装。
9月初,九江军分区派营教导员范廷华率一个营进驻白岭、桃树、全丰,经过1个多月的时间,基本肃清残匪。
白岭人民在修水革命史上,挥写了浓墨重彩的红色画卷,留下了英勇悲壮的红色篇章。
(杨嗣贤、杨鹏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