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周武现
这偏偶一角,弹丸之地的小村文化古迹,有的与当地清同治翰林侍诏冷采芸有关,有的与清代崇明知县冷香皋有关,有的与元代文学家、书法家仇远有关,有的与明朝礼部省祭大夫丁云溪有关,有的与汉朝侍中刘陵有关,有的与宋朝宰相张商英有关,竟有的与名盛至今的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有关,级别更高的是,有的还与清皇帝嘉庆有关,请看:
(原创,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小村大文化
日前,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单,我县45个村榜上有名,其中小塅这个偏僻乡野,弹丸之地竟赫然在列,在霜降但仍温暖如春之日,笔者一行五人踏上了触摸和解密小塅村旅游文化之旅。
进入小塅村,必然要爬过一座小山,车辆刚从集镇农民街穿街而过,驶过一座石拱桥,便就要爬坡而上,也许是已纳入了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该村村民欣喜之余,正如火如荼在原先路面基础上拓宽进村路面,因施工之故,车辆有点难行,但今后随着路面拓宽,必畅通无阻。
在上山与等待之中,同行并长于斯的现山谷诗社黄龙分社社长冷金鹤,首先对小塅村作了简要的介绍。
至山巅,下坡不到一里路,视野便豁然开朗,举目远眺,青山绵延对峙成景,农舍稻田相映成趣,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如玉带缥缈而出,泥土芳香,空气甜润,茶花飘香,沁人心脾,在向导带领下,首先第一站走进了小塅村一级彭家庄。
不入其中,不知其“牛”!
“牛”之一:宋朝宰相张商英手书字迹先亮相
在彭家庄小溪旁上山入口处左侧,一块长280CM,高180CM的坐东朝西石壁上,刻着“松关”两字,“关”字为繁体,两字长100CM,高均为50CM,据《义宁州志》史料记载,“松关”两字为宋朝宰相张商英手书,这两个字应该属于佛教中的语言,多位佛学专家曾对“松关”两字作过研究,却没有解答出什么意思和缘由来,文学爱好者认为是或取孟郊“日暮静归时,幽幽扣松关”之意。
在小塅村里便一直流传着刻有“松关”两字的石头下面,有一个金螃蟹,不能损坏石头,否则破坏当地的风水,所以一直保存至今。
“牛”之二:修水唯一仅存百年箭楼不倒已登场
彭家庄的箭楼是一座现在修水唯一能见到的古建筑“箭楼屋”,是一对姐妹楼,东边箭楼曰“延月”,西边箭楼曰“留云”。取意可以延长时间看到明月、可以留住天空的白云,暗喻楼之高,箭楼高三层,一层四墙全打光麻石为建材,二三层为烟砖建。今仅存东厢的“延月”一座,西边的“留云”因一棵漆树折断而打垮,现仅存有一石大门框立于原地。“延月”当空仍留,但“留云”风吹而逝,令人惋惜。
为何要将日常居住的院宅,建造成如此坚固的防御性建筑?笔者在石碑中发现有这样一些文字记载,“咸丰乙卯年,寇至”,建造箭楼应该为防范匪患侵扰而建造。
由于缺乏确切的文献资料记载,这个问题依然成谜,有待文物专家作深入地考证。
“牛”之三:“半边月”上水阁凉亭三折弯石桥很奇特
水阁凉亭桥位于箭楼前“半边月”水面上,建于清代,原桥旁建有凉亭,已被毁坏,荡然无存。水阁凉亭桥为麻石结构,南北走向,呈三折弯形,二墩三孔,每段桥长3.30米,南段桥面五块麻石,宽1.6米,中段和北段各四块麻石,桥宽1.4米,高2米,桥墩正方形,边长1.25米,全桥长13米,面积21平方米。
走在水阁凉亭桥上面,穿越时空隧道,遥想当年之景,半边月水塘内荷花点点,红鲤嬉戏,在三折曲桥、塘边凉亭衬托点缀之下,别具风情、风景和情趣。当时冷采云建造巨大庄园的钱财从何而来?但迄今为止,其直系后裔均不知悉,属于悬而未解之谜。
水阁凉亭桥是箭楼大屋园林庄园的一部分,对于了解当地文化、桥梁和园林建筑技术都有一定研究价值。
在箭楼前右侧前方,有一棵硕大的古樟树,其树高30余米,胸径2米,冠幅达600多平方米,需四五个成年人才能将其围住。据当地史料记载,该树树龄已有550多年,现为国家一级香樟树,当地人称之为“村庄保护神,箭楼风雨树、庙宇上伞盖”。该树郁郁葱葱,虬枝盘曲,远观绿荫如盖,树冠遮蔽若半亩方圆,树下掩映一殿宇,殿宇内香火缭绕,更显得古朴幽深。
令人称奇地是,一般古樟树或多或少会出现枯萎等现象,但村口这棵550多年的古樟树生命力仍然极其旺盛,一年四季生机盎然,实为罕见。据介绍,村里百年以上古树木不下10棵,更为神奇的是,传说石皮上长出枫树、木梓树上长棕树、嘉庆皇帝赐植五爪松,更让这个村庄蒙上了一层层神秘面纱和迷人的色彩。
“牛”之五:多块清代牌匾闪亮现身
彭家庄一六旬村妇,小心翼翼、毕恭毕敬搬来一块木制牌匾,木制牌匾高100CM,宽60CM,有一外框,里面由四块木板拼凑而成,在上框上有一个若隐若现的一个“旨”字,牌匾中间“钦点翰林院”五个大字,右侧眉头写有“同治元年奉圣旨”,左下落款已经模糊不清,据村民回忆,为“侍诏冷采芸”五字,这块皇匾距今154年,仍保存较好据了解,冷采芸在太平军攻义宁时,不遗余力抵抗,深得朝庭认可,并于同治元年奉圣旨,钦点翰林院侍诏以示嘉奖,同治十年,也曾授予过翰林院侍诏,并在堂屋悬挂其匾额,现不知去向。
在向导带路下,约莫半小时车程,到达了小塅村小水源九炁山,在一个山谷之中,隐藏着一家书院,其“云溪书院”四字石头匾额仍鲜艳如新,甚是醒目,且字迹俊秀,极有书法之美,应为明朝时所书所刻,为为时任明朝礼部省祭大夫丁云溪所建,据推测,“云溪书院”四字可能为其书,是否其真迹?有待专家考证。
小小村落,相距不到几里,就发现二块距今近150多年和一块400多年古匾额,为研究该村文化提供了佐证,但更为惊奇和更牛的是,在小塅村小水源九炁山云溪书院旁的云兴寺内竟又发现了一块由嘉庆帝亲书的墨迹牌匾,牌匾长100CM,高40CM,整块牌匾为红色,牌匾左侧眉头有“嘉庆帝书”四字,其牌匾中间“潇洒出尘”四字为金色烫金,色彩鲜艳夺目,而字迹豪放但又有飘逸之美,有力透纸背之感,潇洒出尘,禅意极深,韵意深远,本人膜拜之后,突然有一种涤荡心灵污垢,祛除心灵尘埃之感。
嘉靖帝亲自书赠的“潇洒出尘”之皇匾破四旧时,幸有公之后裔德炳君用纸拓之下来,才得以保留圣旨手迹原貌。
嘉庆帝什么时候到过小塅云兴寺?云兴寺又如何迎来了帝王屈驾亲临?为何又提笔亲自写下“潇洒出尘”四字?其字意又如何?期待专家学者考证。
“牛”之六:苏轼手书诗词碑刻首露真容
在刘公殿内看到苏东坡居士手书残碑两截,其中一块石碑长1.2米,高0.6米,镶嵌在殿堂进门二楼右侧走廊墙壁上,阳雕字,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不清,后经笔者仔细辨识考证,其内容为,诗为乐贤王。锦缆方舟渡,琼筵大乐张。风摇垂柳色,花发异林香。野老歌无事,朝臣饮岁芳。皇情被群物,中外洽恩光。元巳秦中节,吾君灞上游。鸣銮通禁苑,别馆绕芳洲。鹓鹭千官列,鱼龙百戏(浮)。
而另一块残碑则保存在殿堂角落里,长0.8米,高0.6米,其字迹均为阳雕,亦模糊不清,经辨识为“(浮)桃花春欲尽,谷雨夜来收。庆向尧樽祝,欢从楚棹讴。逸诗何足对,窅作掩东周。”落款为“元佑六年,暮春既望苏东坡居士苏轼书”。在其后仍有一段小字迹,因个别已损坏难辨。
上巳迂龙驾,中流泛羽觞。
酒因朝太子,诗为乐贤王。
锦缆方舟渡,琼筵大乐张。
风摇垂柳色,花发异林香。
野老歌无事,朝臣饮岁芳。
皇情被群物,中外洽恩光。
而接后一首为崔国辅,唐代诗人所撰《奉和圣制上巳祓禊应制》诗词内容为:酒因朝太子,诗为乐贤王。
锦缆方舟渡,琼筵大乐张。
风摇垂柳色,花发异林香。
野老歌无事,朝臣饮岁芳。
皇情被群物,中外洽恩光。
元巳秦中节,吾君灞上游。
鸣銮通禁苑,别馆绕芳洲。
鹓鹭千官列,鱼龙百戏浮。
桃花春欲尽,谷雨夜来收。
庆向尧樽祝,欢从楚棹讴。
逸诗何足对,窅作掩东周。
鸣銮通禁苑,别馆绕芳洲。
鹓鹭千官列,鱼龙百戏浮。
桃花春欲尽,谷雨夜来收。
庆向尧樽祝,欢从楚棹讴。
逸诗何足对,窅作掩东周。
其两首诗词意义主要是描述当时三月三上巳节当时皇帝携宗室、官员、子民踏青春游的繁华景象。
笔者对小字细致辨识后,得知书法和石碑来历。
这段小字为“谨按苏文忠公在哲宗朝,举笔藉甚,一时制作皆出其手,典丽裔皇,规模宏敞,其书上巳律句两首,深得体裁,观其表彰上德,离藻抒华靡弗,古趣洋溢,可想见正笏垂绅,气宇至极,书法结构精严,尤其学养兼深,并非斯公子所谓也。”
至治二年首伏 山村人仇远 跋。
嘉庆年间,先伯父香皋公宦游姑苏,购得此券,珍藏既久,咸丰乙卯,寇至,瘗于山,越数月,取之,毁甚,惜哉,但七百余年,凌谷变迁,薄纸何能不敝也,乃双钩登诸石,不独为后学临摹。
好云,同治元年壬月。
牧鹤冷采芸。
苏轼写下上巳律句两首珍藏民间后,至至治年间时时文学家、书法家山村人仇远在书券后面作跋。查阅仇远资料得知,仇远为浙江杭州钱塘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清代任崇明知县的冷香皋(冷丰年)有一次到苏州游学,在一书画店偶遇到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长轴书法和元朝文学家、书法家山村人仇远在书券后面作跋,如获至宝,遂出银600俩购买珍藏于家,其后裔冷采云刻在石碑上字得知,“珍藏既久,至咸丰乙卯,匪寇至,瘗于山,越数月,取之,毁甚,惜哉,但七百余年,凌谷变迁,薄纸何能不敝也,乃双钩登诸石,不独为后学临摹”,并于1837年——1839年间镶嵌于新建箭楼屋堂前正中,以示后人尊崇与临摹。
镶嵌在墙壁上的石碑是文革时期破四旧时期撬下,后经彭家庄冷梦祥等人将石碑连夜藏匿刘公殿地洞下,再后辗转民间返回到刘公殿至今,才得以重见天日,甚为可惜和遗憾的是,只找到两截,另一截有待今后寻找发现,而合三为一。
残碑神秘面纱已掀开,但书法是否为苏轼真迹?书法艺术该作何评析?期待专家学者解密。
有当代多位书法名家认为,此字为苏轼手书真迹。但确证仍需多方和借助现代先进技术论证。
“牛”之七:弹丸之地拥有明朝知名书院和清代私塾
云溪书院位于小塅村小水源九炁山,系丁云溪建于明嘉靖甲午十三年(1534),是修水境内22所古书院之一。云溪公曾任明朝礼部省祭大夫,为京官十四载,嘉靖丁亥为孝奉年迈百岁之父双溪公,蒙皇上恩准,辞官归故里,教书育人。
在2001年由丁氏后裔和爱心人士捐款对书院进行了修缮,现在书院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宽14米,进深18米,高7米,面积252平方米。
碧泉私塾则位于箭楼进门左侧,因年久失修,现已破败不堪,昔日师生读书朗朗之景,吟诗作对之情,只是成记忆。
碧泉私塾由冷采芸先生所建,其晚年醉心于诗词创作和地方教育,在当地赢得了很高声誉。其创办的碧泉私塾已成为义宁州当时有名的私塾之一,并且俊采星驰,人才辈出。
“牛”之八:巴掌大之地屹立寺庙殿宇社坛多处
漫步小塅村,从彭家庄而下,竟有三四元帅殿、刘公殿、一娘会堂、桃花寺、云兴寺等多处,且每座造型不一,且奇特壮观,可想当时膜拜者众,香火之盛。据悉,多处庙宇均大部分建于清朝之时,后经近年修复,得已重焕异彩。
刘公殿坐落在小段村风光秀丽的蛇形山下,始建于清同治乙丑年,公元1865年,主要由彭家庄冷兴南捐资而建。殿内石碑上记载:“刘陵字孟高。出生于汉朝时期,一身生得多勇猛,攻书练武二样行,常在山中除虎患,乡村人民得安宁,豫章艾人和帝见我功劳大,例授封为长沙安成为邑宰,管理百姓似水清,突因地方遭灾难,为拯救百姓之生命,所以辞官不做,前去毛山拜师学法,期满,回乡又炼起炉前法救灾解难即有功,后因大限以满,逝世于宁州西门外,崇乡众信建立刘公殿。”
在小塅村兜萝林还有一座桃花寺,有关桃花寺传说,村民口中一直传唱着一首民谣“桃花岭上桃花开,桃花和尚送粥来”。据修水报记者丁斌祥报道,桃花寺由月兰大师始建于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874至880年),距今1130余年,后明朝洪武十年(公元1378年)建昌(永修县)的碧峰禅师因梦见白龙吐瑞,对他说:“桃花寺,桂花桥,乃修行仙境”,碧峰禅师遂寻至小塅村兜萝林,发现一座架于水塘之上的桂花桥,所以再次兴建该寺。在碧峰禅师担任住持期间,寺院原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房屋50余间、主持僧传至20余世、比丘尼僧鼎盛时期超过50人,寺院所拥有的水田能收到田租80万斤谷物,山林1000余亩,信徒达400多人,朝拜者络绎不绝,并在碧峰禅师之后又有佛道明、坚持、芳菊、芳雪等禅师在此弘扬佛法。到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碧峰禅师重修的寺院已经历了460多个春秋,房屋和神像金身都陈旧,碧峰禅师第16代弟子芳菊禅师又重新开始募化捐资重修房舍神台,重装神像金身,当时还有武昌府尹王家丙题的一首诗:“三笑何曾诬昔贤,远公呗徹碧峰尖。芳流西竺本由德,菊璨东篱不计年。玉相金斗长丈六,桃花松子几三千。当初寄得兜萝蹟,参得天龙一指禅。”募捐人数近千人。
在云溪书院旁,有云兴寺一座,据记载,“其云兴寺与云溪书院均为丁溪云公建于明嘉靖,迄今近400年,经几十帝也,发陈于九炁山,巍巍高峰前有黄龙金峰招迎,后有云崖白云相送,右者两山环夹,真处云天人境,四面青山五谷呈祥,鸟语泉声花香细水长悠,真仙域也。”
“牛”之八:鬼斧神工的生态风景让人留恋忘返
沈家庄的千金崖、仙人桥两处神奇之地,天生生态风景让人留恋忘返。
千金崖分为两端,是由两块分属两地的石头构建而成,其中一块便位于我们行走的村级公路之下,细长的山泉水从石头之间飞流直下,在路旁便能听见水声叮咚作响,而其另一块石头便深藏在了小塅村的尖石垅上。
村民对文物之挚爱,对文物保护之真心,再次让我尊崇有加!村民民风之淳朴,善良之憨厚,再次让我肃然起敬!
后记:近年来,笔者曾探访修水各地大部分村落,特别是我心目中文化古村也曾多次踏足触摸,见识良多,收获良多,感触良多!但像小塅这个小村古文化如此悠远深厚,古文物、古建筑、古树木等保存如此给力完好,且古文物跨越时间之长,信息量之大,关联人物之众,级别之高,全县乃至全省恐怕也不多见,让我尊崇备至!这个小村也无愧于刚被定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这个称呼。我们期待这个小村在今后发掘中、发现中更有让人意想不到文物奇迹闪亮登场,也期待这个小村和我县相关部门紧紧抓住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这个最难得的发展契机和千载难逢之良机,全力担当,倾力打造一个独特的古文化、古建筑和原生态相结合的旅游大村!
我们期待发现!
我们渴望关注!
我们期盼支持!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