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古建林
我是在一个既有风雨又有晴的日子走进蒲口的。这一天,我知道了蒲口的许多故事。它有更多的故事,等待来人思考。
蒲口,属修水县溪口镇管辖,因处蒲坑出口而得名。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此处叫蒲口乡。在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红白交织之地。
蒲口山多地少,地势险要。修水港口水、布甲水汇集之后,流经蒲口,注入溪口北岸水。以前从修水县去湖北武汉,蒲口,是必经之地。
蒲口有一山叫高湖山,此山聚山藏形,在山顶、山腰、山下三处,各有一山坳,不长树,只长草。本地人称之为上高湖、中高湖、下高湖,三处山形相似。
上高湖有一座古寺,名为弥勒寺。据说,在乾隆年间就有此寺,只是当时只有三间土墙房屋。1942年,众人集力,改为砖墙。近些年,又有扩建。虽然上山之路陡峭,每月初一、十五,信众来此朝拜,络绎不绝,风雨无阻。弥勒寺寺前有柏树数棵,如剑指云天。寺庙规模不大,一进两重两层,中间一个天窗。外厅为信众焚香问卦之所,内厅供奉三尊神睹神像。进供奉神殿大厅左右门楣上方,分别有一扇形匾额,书写“鹤立”与“鸾停”。层楼雕花精致,因香火熏染之故,色泽暗黄。弥勒寺奇特之处在于其厢房之内有一小石井,井水清澈,逢旱不干,后人称之为“观音点水”,并在此房内供奉观音一尊。又有人说,此处为“水龙皇”管辖之处,故常年有水。据言,改建此寺时,国民党特务人员借机成立了一个反动组织叫“慈化会”,然后放出谣言,若不加入此会,菩萨不会保佑。当地很多信众因此加入了这一组织。
当地信众,常走山路上山礼佛。经山下村庄,过下高湖、中高湖,不多久,就到了上高湖。虽费时不多,然山道蜿蜒,要费一些脚力。途中可见杉树、油茶树夹道。下高湖处有一大槠树,二人合抱。很多上山的信众,都曾匆匆走过它的身旁。槠树自有自己的世界,经历着风雨变化,静观世间冷暖。
蒲口老街旁仙人晒网山麓,有一中国工农红军烈士纪念碑。它是蒲口人民英勇不屈的缩影。此碑造型似宝剑,左右对称,碑身正文楷书“为革命牺牲中国工农红军烈士纪念碑”十六个大字,碑身右侧楷书“发扬革命传统”六个字,左侧楷书“争取更大光荣”六个字。碑身左右皆为石柱,石柱上方都刻有五角星,右石柱上刻有“殉难烈士”四字,左石柱上刻有“永垂不朽”四字。石柱旁为雕刻有向日葵等图案的基石。碑身上方为宝剑护手及剑柄造型石块。剑柄浮雕刻有一五角星,五角星上阴刻“八一”二字。护手右部分有一军旗浮雕,旗幅主图案为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颗大五角星。护手左部分有部分毁损。知情人告诉我们,每年清明节,当地村民和学生都会到到这里缅怀革命先烈。冒雨登上山顶,我们还看到了当初战斗留下的战壕。战壕不远处,原来有一个碉堡,现在荡然无存。站在战壕里,俯瞰蒲口老街,一切尽收眼底。据说,当时敌我对峙,是两个山包互射。后来,到了和平年代,山上没长什么树,附近的小孩常跑到山上玩,他们在战壕里捡到过许多子弹壳。
在蒲口甘坑,有一溶洞,当地人叫花子洞。有人传言,此洞的另一头通向新湾乡。花子即乞讨者。当地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过年时,溶洞两边的花子比谁放的鞭炮多,谁赢了,谁就敲锣庆贺,据说,蒲口这边的花子敲锣的次数多。此种说法,难以考证,不知真假。
蒲口排河岭上有古战场,战场里有许多巨石。史料记载,咸丰四年(1854),五月十日,太平军在此击败清兵总兵赵如胜。当地老百姓讲,清军中有一个叫杨钧成的,绰号杨麻子,头被太平军砍掉了,加上头盔,有十多斤重,后来头被悬挂在蒲口南田。
有人告诉我,蒲口男儿多热血之人。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许多男儿投身革命。后来还有参加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现在每年都有从军者。有的家庭,兄弟几人都参过军。
还有人说,因为蒲口经济底子薄,要去农村信用社贷款发展生产。此地人的贷款额占全乡比重大,信用社敢放贷,冲的就是蒲口人的良好声誉。
中午就餐时,当地村民们请我们吃了一顿“杀猪饭”。他们特意跑很远的地方,和杀猪人商量,买来了猪血、猪心、猪脚、猪肠等。也许有人认为这很平常,但这是当地请人吃饭的最高礼仪。
望着流经蒲口村的河流,阳光下,它如金丝带一样,拴住了蒲口,也拴住了我的心。若没有那条乡级公路穿村而过,此处地形,此处风景,犹如那桃源仙境。大家的守护,这里已宁静了几十年。我遥想,这种安宁,应该万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