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游记 • 正文

古 村 探 胜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杨鹏远

  在现代,钢筋水泥高楼林立的景观已不足为奇。而保存完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却稀如星凤了。听说宜丰有一处古村有1800多年的历史,曾是古宜丰县治所在,至今风貌依旧,被专家誉为“江西第一古村”。我和几位朋友不禁动了思古探幽的兴致。

  我们一行五人,驱车前往。天气晴好,霜叶初染,沿途的村庄、山峦、收割完的稻田在我们眼前展现一幅黄绿错综的画图。

  古村有个好听的名字“天宝古村”,位于宜丰县北,其名始于唐,取其地“绿波清浪,物华天宝,驾重洛阳”之意。自三国东吴至唐在此设县治250年之久。崇光宗元年(1190年)墨庄始祖刘椿任大姑岭巡检时,十分喜爱这块宝地,遂置地建房,安家于此,繁衍后代。至今天宝古村聚族而居的多是刘姓。其始建场屋距今有815年了。

  我们一路打听来到天宝村,与一位当地人攀谈几句,说明来意后,弃车从西口沿石板路信步而入。

  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古代民居建筑的大观园。

  井然有致的一座座明清房屋由四通八达的石板路连成一个整体。每一个单元的房屋都以一个祖堂为中心。而处于最中心的是刘氏四季公祠。

  小巷幽深,石径连绵,仿佛凝固音符的古琴弦;绿树掩映芙蓉盛开,又像是一座古老的花园。古老的石井,村中的水塘,不时可见。清澈的泉水,给古老的建筑平添了一份润泽和灵秀。据说村中的古井共有36口,井水供饮用、洗涤,水塘供浇园、养鱼和消防,各尽其用。不能不让人叹服设计者的匠心独具。

  村中的房屋一律是砖瓦、木石结构,明清风格,古朴典雅。虽经岁月沧桑,墙壁剥落,但风韵尤在。村中还居住着数十户人家,但我们见到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小孩。老人们悠闲自在,或坐或行;妇女们在默默劳作家务,不时有几声鸡鸣犬吠,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安祥。在这里,我仿佛听见时间在历史长河里流淌的声音。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重点游览了三处景点。

  一是刘氏家族的四季公祠。此祠有800多年的历史,气宇轩昂庄重,石大门上悬一巨匾曰“四季公祠”,魏碑体,遒劲古拙。祠堂分为上、中、下三重,宽畅高大,光线充足。石柱、石栏、天井、雕梁画栋,均完好无缺。最令人感到惊叹的是还有皇家赐予的匾额十数块,高悬堂中显目处。上有“诰封”、“文武第”、“优贡”、“举人”等字样。虽然色泽已褪,但还清晰可见。还有名家题写的“甲第蜚声”、“经文纬武”匾额也赫然在目。中堂的一侧有历代刘氏家族考取进士、举人的名录,也有建国后及恢复高考后的刘氏家族中考取博士、研究生、大学本科生的名录,密密麻麻,未及细观。

  据介绍,天宝古村的刘氏家族历史上人才济济,文化底蕴深厚。例如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北宋元大都总设计师刘秉忠、民国时期外交政务次长刘师舜的祖籍均在天宝。岳飞、林则徐对天宝古村情有独钟,并留下过珍贵墨宝。天宝古村历史上科举人士众多,其中进士22名、举人76名、武举11名、诸贡139名、恩赐戴顶178人、文库372人、武库93人。

  我不禁好奇地问了一下当地人的一位老人:这祠堂匾额保存得这么完好,难道“文革”时期没有红卫兵来这里破过“四旧”么?老人说:当然来过,但那时当地老百姓把这些匾额都藏在家里,后来才拿出来。

  接着,我们参观了“培根职业学校”。学校坐落在村西南较为僻静处,始建于1919年,是江西省最早的职业学校。与村庄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相比,“培根职业学校”似乎有一些“洋”味,门窗、走廊、围栏、墙壁、屋顶还有操场都是简单的几何图形。据说是刘氏家族中一些告老归乡的官员、商人、学者们捐钱修建创办的,旨在培养当时新型的职业技术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处来看,这些饱读诗书的乡贤们是多么具有远见卓识和造福家国的抱负啊!

  站在培根学校前静观凝思,仿佛听到当年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和先生们抑扬顿挫的讲学声。在培根学校后面的不远处是天宝镇初级中学,校舍虽然不宽敞气派,但很整洁安静。培根学校旧址作为先贤们崇文重教精神的象征,是古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许无时不刻在激励师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拼搏……

  最后,我们去寻访了天宝的古城墙。本来时间已不早了,但大家意犹未尽,同行的老龚是个对历史文化十分热爱的人,他提议:我们好不容易来一趟,何不去看看天宝古城的城墙呢?

  于是我们来到天宝镇政府找到当天值班的政法办刘毅同志,他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和我们一道请当地一位姓龚的老人带我们去寻找天宝古城墙。我们一行在向导的带领下,七弯八绕、穿街走巷,终于在村南面的山脚下找到了古城墙的遗迹。

  城墙的上半部分已经坍塌,下半部分由大块花岗石砌成,宽约8米,据说长有1400多米。站在城墙遗址上眺望,天宝古村尽收眼底。城墙是天宝古村的南面屏障,西北东面侧有护城河环绕,都是古代用以防御侵略,保卫城池的工事。而今虽然残缺,但仍可想见当年恢宏雄壮的气势。

  站在古城墙遗址上,我们盘桓良久。感叹万端。城墙本用于保护古村,而今反倒城墙颓败,而古村尚存,个中缘由何在?我想,能真正保护古村的不是城墙,而是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天宝古村人和历史文化的融合,人和自然的高度和谐,不正是最好的诠释吗?

  回来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护城河。

                                               2014.11.17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游记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