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大巴连通修水与佛山两地情缘
江西
我的老家是赣西北边陲的一个小县城。大学时我在南昌就读,距离家不过两三小时车程,大学四年一通电话便可搭到回家的顺风车。毕业后到佛山工作,才真正体会到“抢票”的含义——发动身边所有亲朋好友共同刷票,最后还是铩羽而归。
在我为如何回家头疼之时,从一个绕了七八层的远房亲戚口中得知,佛山有直通老家的大巴。从禅城出发,沿着325国道一路南下,经过乐从家具十里长廊,抵达龙江客运站,便是在这里,圆了许多江西人的回乡梦。从江西到佛山,再从佛山回到江西,来时孑然一身,本以为“人离乡贱”,要开始一段孤独的旅程,谁知在佛山一隅的汽运站中,能听到熟悉的乡音。
在富饶的鱼米之乡,人们往往更安于自给自足,而在“穷山恶水”之地,乡民们则更有着一颗要出人头地的心。我的小县城由于群山环绕、交通不便,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有许多老乡外出打工。
上世纪90年代,正是佛山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些打工了数年的人而言,机会近在眼前。家具业、陶瓷业、童装业……那些攒下了原始资金的老乡们,开始投资开厂;过年团圆时,商机在饭桌上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人下海创业。
大概也正在这个时期,我表姑关闭了她在县城的制衣店,在佛山开了一间小厂,主营沙发等家具。十多年间,她的工厂随着经济形势起起伏伏,一度壮大到近千员工,产品远销海内外,而现在,由她的女儿接班,将公司的门店关闭,选择在网上开店,也能赚得小家庭的一切开销。
长辈在佛山的资源、人脉积累,也吸引了下一代前往佛山创业。在父母的支持下,一对90后小夫妇在龙江做家具电商,长辈帮忙联系好供货工厂,制作、发货均由工厂完成,小夫妻创业零库存压力,也无资金压力,一两年间就做得风生水起。这样的案例在佛山比比皆是。
随着佛山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也发展得朝气蓬勃。南下创业潮在小县城里默默蔓延时,佛山缺老师、缺医生的消息也传回家,打动了一批人的心。老师和医生中也掀起了南下潮,他们在佛山各大医院和院校中就业,拿着高于家乡许多的工资,在佛山扎根,并在此孕育下一代。这些“佛二代”在佛山出生、长大,但也一样听得懂家乡话、爱吃家乡菜,每年过年仍然要跋涉几百公里北上团圆,成为有着江西乡愁的佛山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佛山已经聚集了数万乃至数十万的修水人,而乐从、龙江两地由于产业优势,更有诸多修水人在此就业、创业。看到了这一庞大群体的返乡需求,从龙江开往修水的班车,也应运而生。
而这些在外共享改革开放福利、先富起来的人,也为家乡带来了数不清的变化。春节期间,一则江西农村吓跑上海女友的消息在网上成为热点,尽管事后被证实为假新闻,但我所接触到的农村,已经不再是印象中脏乱差的模样了。水泥公路通到每村每户,路上豪车比比皆是,贴着瓷砖或琉璃瓦的农家小院沿着道路分布,在家门口能看到山川青翠河水清凌,走地鸡、潲水猪和高山羊成为餐桌常客,连最普通的青菜,因为历经严寒,也格外清甜。
郑雯
一辆大巴连通修水与佛山两地情缘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