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来到秋收起义的策源地之一--江西修水,探访在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城里红色革命星星之火所留下的烙印。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秋收起义结束后,毛泽东奋笔疾书写下这首《西江月·秋收暴动》。“修铜”就是指的修水和铜鼓。
1927年的那个秋天,“霹雳”一声,在这个三省九县交界处,诞生了我党第一支工农革命军队,升起了我党我军第一面军旗,打响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第一枪。
秋收起义军民动员大会遗址
88年后,也是在秋天,应中共修水县委宣传部和县党史办的邀请,包括央广网记者在内的20多家媒体记者来到修水,踏着革命先辈走过的道路,瞻仰那个轰轰烈烈年代留下的“红色”印记,倾听革命烈士后人讲述他们先辈感人肺腑的伟大事迹。
修水县是中国革命摇篮的前身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之一,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和率先爆发地,湘鄂赣苏区的主要首府地和中央苏区的战略翼侧,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主战场之一,抗战时期第一至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外围主战场和南方抗战重要驻军地。在民主革命时期,彭德怀、罗荣桓、卢德铭、何长工、滕代远、萧克、王震、王首道、谭政、黄公略、黄克诚、傅秋涛和钟期光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先后在修水浴血奋斗过。
军旗飘扬
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中央于“八·七”会议上,决定在湘、鄂、赣、粤等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暴动。会后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湘赣边界组织和领导秋收起义。
随后,余洒度、余贲民、罗荣桓等人先后带部队抵达修水,1927年9月9日,震撼世界的秋收起义首先在修水爆发。现在修水县城仍留有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师部旧址,何长工、陈树华、杨立三在这里设计制作了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当时旗的样式为:旗幅为红色,象征革命;中央为白色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星内镶嵌交叉的镰刀斧头,表示工农大众紧密团结;旗幅左侧的白布涵管上竖写“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现任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巡视员的李蓉教授,在谈到秋收起义时曾满含深情的说,“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是一个光辉的起点,秋收起义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修水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应该铭记在人民心中!”
七口遇难,全家仅存独苗
在修水县东港乡东港村,一处有170年历史的徐家祖屋,当地称为“徐骆驼”屋,屋顶已破落不堪,外墙上隐约可见“工农兵暴动起来,打倒土豪劣绅”的标语,落款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 1927年8月下旬至9月初,参加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三营,曾到东港乡和附近渣津、大桥等乡镇募兵筹粮、宣传发动,并驻扎在徐家祖屋,留下了这些字迹。现在已成为全国仅存的留有秋收起义部队所书标语正文及落款遗迹的革命旧址。
记者采访革命烈士后人徐水清
记者找到了屋子主人的后代,一位名叫徐水清的质朴农民。祖屋已无法居住,徐家人已在祖屋旁新建了许多房屋,继续守护着家族的历史。徐水清告诉记者,秋收起义后红军离开了修水,国民党政府对与红军有牵连的百姓进行了屠杀,他祖父辈家里有七口人惨被杀害,仅存一独苗。
像徐家一样为革命献出了生命的共产党人和普通百姓,在修水还有很多。据了解,有10万多名修水籍仁人志士在参加秋收起义、两打长沙、五次反“围剿”等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在册烈士高达10323人,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余经邦便是烈士中的经典代表。
采访团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
硫酸毁容为革命
余经邦的养子余震在修水县教体局工作,一紧张就脱口而出的修水方言更显出他的朴实,他向我们讲述了这位名闻乡里的革命烈士短暂而又悲壮的一生。
余经邦早年在江西省立第六师范读书时入党,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并随军北伐。1927年蒋介石 “清党”,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此时在北伐军第六军十九师政治部任中尉军官的余经邦愤然离开部队,秘密潜回修水。回到修水后,他组织贫苦农民办农会,闹暴动,组织西乡农民暴动二打曹家。建立了修水县第一支农民自卫军,由余经邦任队长,并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跟随毛委员上了井冈山。1928年初,党组织派遣余经邦回家乡重组农民自卫军,发动革命,三打曹家。
1929年春,余经邦接到党的指示,打入湖南国民党军队内部从事兵运工作,考虑到自己已被敌人熟知,他毅然决定对自己毁容,照着镜子,用香火蘸着硫酸,点在自己清秀的脸上。就这样,余经邦由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变成一个麻脸大汉。
到湖南后,变成了麻脸大汉的余经邦深入敌军内部先后数次发动士兵投诚红军。1929年秋,因叛徒出卖,身份暴露,余经邦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对他严刑拷打,余经邦被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却仍没有屈服。恼羞成怒的敌人残忍地杀害了年仅23岁的余经邦。
为纪念革命烈士余经邦,人们怀着敬仰之情把他的家乡命名为“经邦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