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子龙即被他的坦诚和豪情所吸引。“黄庭坚现在就像是我的‘哥们’,时刻与我在一起。只有深入走进人物世界,才能写好分宁才子黄庭坚!”在恒丰宾馆的套房里,身材略胖、衣着平实的《大宋才子黄庭坚》编剧子龙与记者侃侃而谈。 子龙于今年5月20日接到剧本写作任务,6月12日在湖北武汉江夏开完剧本研讨会后,就踏寻黄庭坚的人生足迹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案头准备,研读有关黄庭坚的诗文史籍,遍访山谷故地和研黄学者,蛰伏修水两个多月,完成了28集电视剧《大宋才子黄庭坚》剧本的写作。“在修水写作这个剧本,对我来说就是接受了一次传统伦理道德的洗礼,完成了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子龙说。 在子龙眼里,北宋是中国文化史上亘古未有的文化盛世,朝廷实行的偃武崇文的政策造成了北宋初期官僚机构庞大、国力衰弱,但文化异常昌盛。“黄庭坚就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绅士。”子龙说,黄庭坚少年得志,二十二岁中进士。其才情可能不及苏轼、欧阳修等人,但他的才华几乎同时得到新旧两党巨头的赏识。性格命运却又使他卷入朋党之争,旧党不重用他,新党排斥他,致使他总在诸如主薄、知县、国子监教授、校书郎之类的小官上打转,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官运奇差,恰恰造就了黄庭坚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成为一代文学、书法大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说起黄庭坚的故事,子龙如数家珍。 本文来自修水网 “剧本不会刻意拔高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力求客观忠实再现。但书法成就将浓墨重彩呈现,同时通过他的孝、义、勤、廉等方面来塑造立体丰满的黄庭坚。”子龙说,之所以称黄庭坚为“文化绅士”,是因为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操守和自觉的社会责任感。“我想通过黄庭坚这个人物给当代人们一定的警醒、启示,引发人们对道德重塑的思考。历史题材剧不应成为‘快餐文化’,而要承担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数月的创作、生活,子龙深深喜爱上了这块黄庭坚诗中所描述的“山川深重、人文荟萃”的修水。子龙告诉记者,修水的风景人文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修水人的热情好客让他感觉自己也成为修水人。“我到过修水的十多个乡镇,认识了60多位修水朋友。”能说一口较地道的修水话,子龙颇是自豪。 采访结束时,记者要求拍张照片。听说要在报上刊登,子龙不同意:“编剧是幕后的,多写写这部戏和导演、演员们。只要这部电视剧播出后,修水人说写得好我就非常知足了。” 上网搜索“编剧子龙”,却没有一条消息。该剧导演张少军告诉我说:“子龙已写过八部影视剧,其中获得过国家级大奖,但他从不在媒体上‘抛头露面’,最多只用个笔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