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30年间,我县工业从分散经营到集约式园区经济,从国有企业一枝独秀到各类企业百花争艳,历经“起步—发展—壮大”,在改革中浴火重生、阔步前行——吹响“工业强县”嘹亮号角 修水网 30年前修水的工业犹如一驾行驶崎岖山路的马车。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3248万元,且工业经济结构单一,占县域经济比重轻。1982年,县委、县政府就工业发展突出抓了两件事:一是向省政府要求将原属省外贸企业的修水茶厂下放给修水;二是将企业的人事管理权、生产指挥权、职工奖惩权、产品经营权、资金处置权全都下放给企业,允许企业有权拒绝外部抽调企业人员、资金、物资及不合理摊派。1982年9月,修水丝厂在全县企业中率先实行计件工资;1983年,县物资局对下属企业全面实行经济指标考评;1984年,修水茶厂实行分级核算,废除“大锅饭”。县属企业逐步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运作方式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到“七五”期末的1990年,全县逐步形成了以粮食、林业、水电、蚕桑、茶叶为主的“五大系列”开发的战略思路,当年工业绝对值达12616万元,在“七五”期间年均增长14%。 发展:阳光总在风雨后 xiushui.Net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壮大:科学发展绘新图 进入“十五”期间,我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挖掘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加大工业投入,打造工业平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县工业发展昂首阔步,迈向新世纪。2001年9月10日,宁州工业园破土动工。2003年初,香炉山钨业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五矿牵手合作。2003年7月,宁州工业园二期工程在吴都启动,赣北钨业等数十家工业企业入迁园区。到“十五”期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8户,工业绝对值达190890万元。进入“十一五”期间,县委提出大力实施“12345”发展战略,提出“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构想,逐步构建了以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工业园区为支撑的工业平台,工业主导地位日益显现。全县工业沿着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2002年到2004年我县连续三年获得江西省“工业崛起贡献奖”,2005年荣获江西省“工业发展年度贡献奖”,2006年荣获“全省工业发展先进县”。到2007年,全县工业绝对值达263850万元,工业增加值达12.63亿元。2008年年初,县委、县政府继续扩大工业园规模,在太阳升杨梅山建设新的工业项目区,目前园区已初具规模。 记者感言: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县工业发展史,特别是进入“十一五”期间后,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立足于本县资源,又着眼于国内外市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园区经济,做大工业总量,才会使修水工业朝着又好又快的轨道实现可持续发展。 内容来自xiushui.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