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乡老庄村嘴头自然村戴亮大学毕业后在外打工两年没有回家,2月初,回家过年的他看到村里新农村建设后的变化,高兴地说:“村庄变得太美了,有公园、路灯,车子可开到家门口。”他用dv把村里的变化摄下来,来年带给东莞的同事们欣赏。 2006年,我县按照“因地制宜、抓点示范、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措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呈现出整治进度快、建设标准高、项目实施到位、群众积极性高、发展后劲足、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的良好局面。 六改四普及:乡村旧貌换新颜 “以前村里脏乱差现象简直不堪回首:房前屋后,堆满横七竖八的家什农具;村前组后经常垃圾遍地,粪便随地;家里虽有电灯电话,屋外却坑坑洼洼。”古市镇矮岭村次星屋自然村黄根华说,“现在村里大变样了,新农村建设真是好!”现在的次星屋自然村出门是水泥路,户户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卫生厕、住上了整洁房,普及了沼气、电视和电话,农闲时村民们可到村民活动中心下棋、看书、打门球。村里还制定了《卫生公约》、文明家庭评比等村规民约,成立了公共事务管理站、纠纷调解组等自治机构。乡村旧貌换新颜,建设后的次星屋一幅活脱脱的江南农家美景扑入眼帘:平路、白墙、绿树;田园、庭院、人家, 本文来自修水网 “六改四普及”是我县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点。2006年,全县191个新农村整治建设试点自然村共投入建设资金5350万元,其中村民自筹2540万元,社会捐赠300余万元,完成改水9484户,改厕8643户,新建下水道38755米,墙面涂新27万平方米,拆除土坯房和空心房3549间,新增沼气2200户、安装路灯1810盏、太阳能807户,新建村民活动场所104个,基本实现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走平坦路、用洁净燃、就方便医、读科技书、建和谐村的目标。 道路建设:条条大路连乡村 在乡村道路建设中,大桥镇开展了“村村通”工程大会战,群众自筹资金347万元,镇政府争取立项投入资金253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掀起了新修或改建乡村公路的热潮,大桥至古市、磅上至河桥、墨田至界源、大桥至余塅四条全长达30.7公里的公路,先后完成了拓宽或硬化。 据了解,2006年,全县的乡村道路建设完成了四项任务,即全面修复水毁道路,确保通村道路安全畅通;加快自然村农机路建设步伐,力争较大的自然村实现村村通农机路;村内道路全部铺沙,做到道路畅通、沙化;兴修农田道路,确保基本农田道路畅通。全县完成了53条近300公里乡村道路的整修、拓宽、改造,水泥硬化村干道81公里、入户便道167公里。 xiushui.Net 两个规划:一村一品绘蓝图 竹坪乡南圳村是一个蔬菜专业村,经过有关部门的精心规划,村里编制了《2006—2010年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一幅崭新的致富蓝图呈现在了人们面前,村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蔬菜产业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目前,全县191个试点自然村完成了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两个规划”即产业发展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科学规划”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又—重点。我县对191个试点自然村精心编制了村镇建设规划,引导建设“生态自然型、特色产业型、出路在工型、旅游观光型”等模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我县以村为单元,户为基础,自下而上编制产业规划,做活“产业富民、劳务富民”文章,以林业、蚕桑、茶叶、畜牧业、药材、果业等生态农业为重点,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村镇建设规划体现民俗习惯和乡村特点,让“两个规划”成为农民发家兴业的新蓝图。 教育培训:科技文化进农家 深夜,大椿乡大椿村村委会议室灯火通明,全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班正在授课,县农业科技专家正在为40多名村民讲解茶叶种植、管护、生产等实用技术。这是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一个场景。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种养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根本。2006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2期,培训农民15000余人次;利用涉农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科普网络建设,开展科技入乡,办好“科普书屋”、“科普走廊”。去年11月起,我县又启动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计划利用半年多时间,围绕水稻、生猪、蚕桑、茶叶、蔬菜、水产、药材等特色产业,在全县34个行政村培训新型农民1360人,使参训学员能够基本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及相关知识,每家每户有科技明白人,进而提升全村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政策法律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全力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