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武(武宁)吉(吉安)高速公路建设,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对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修水县上奉镇山背文化遗址群进行部分抢救性发掘。一批距今5000多年的陶器、石器、玉器纷纷出土。3日,记者来到地处偏远山村的遗址发掘现场,探寻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气息。 ![]() 发掘出土大量新石器时期的文物 ![]() 文物专家在对出土的陶器进行修补 ![]() 石镞(石头磨制的箭头) ![]() 出土纺纱用的纱轮 ![]() 发现的古墓 ![]() 千余文物“破土而出” 3日下午,记者离开修水县城,驱车100多公里来到上奉镇山背村发掘现场,只见几个小山头上布满了成片的探坑,文物人员正忙着对遗址进行发掘。 本文来自修水网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徐长青告诉记者,这处遗址群目前已探明有46个文物遗址,它们均匀地分布在山背村周围山丘西南坡上,分布范围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4公里,间距50米至200米不等。此次抢救性发掘,主要是对武吉高速公路穿越遗址沿线2公里范围内的湖山村茶园遗址、山背村月光垴遗址、沙洲村狮形垴遗址进行发掘,计划发掘面积共约2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发掘5000平方米,预计整个工作将持续到9月。 据悉,自7月上旬考古工作人员进入工地抢救性发掘以来,目前已出土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的陶器、石器、玉器等千余件,其中包括石刀、石斧、石矛、钻孔箭镞、陶鼎、陶鬲等。 采药发现神秘石块 山背文化遗址的发现,有一段传奇故事。上世纪50年代初期,居住在山背村跑马岭周边的村民经常有人患上无名肿痛,有村民就到山上采草药,敷在痈疽处。有一次,村民在山上发现泥巴地里有许多三角形的大小石块,形似箭头,便拾了几块带回村里,称其为“阴箭”。 1961年夏,一名稍有文物知识的村民专门到跑马岭山上拾来一块三角形石块,送给一名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辨认。这名工作人员看过之后也辨认不出,就送到当时的江西省文化管理委员会考古鉴定组鉴定。结果,专家们一致认定村民所说的“阴箭”,实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物! xiushui.Net 1961年,江西省考古人员在这里对地下石器发掘证实,山背文化遗址系公元前2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是长江中下游和鄱阳湖地区一种以段石锛和红砂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山背文化、石峡文化、昙石山文化并列为中国东南地区三种代表性的新石器晚期文化。以山背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与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浙江良渚、岭南石峡等处新石器文化有较多近似点,可见与这些地区的原始居民有密切的交往。 种水稻纺纱线住套间玩艺术 专家解析新石器时期山背人的生活 从事艰苦的原始农耕 文物专家告诉记者,从山背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农业生产工具和形式多样的陶器组合群以及草拌泥中夹杂有稻谷壳、稻秆痕迹等来看,说明山背文化时期的原始居民早已定居下来,和同时期南方其他地区的原始居民一样,从事着艰苦的原始农耕。水稻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尽管这种栽培稻的种别未曾作鉴定,但它肯定不是野生稻。它的发现,有力地说明了赣江流域有种植栽培水稻的悠久历史。此外,出土的纱轮表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就会纺纱了。 家畜饲养业不发达 在遗址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石骸和陶网坠,反映了当时的原始居民还进行着一定的辅助性劳动——渔猎和采集活动。虽然文化遗存中用于狩猎的石镞(即石头磨制的箭头)数量不少,但猪、狗、牛、羊之类的兽骨却很少出现,这反映了当时家畜饲养业不是很发达。 本文来自修水网 已出现套间式建筑 山背遗址还发现一座南北长6.5米、东西4.5米的圆角长方形建筑,残存一些土墙,墙基中置有13块较完整的麻石作柱基,房内西南角套一小室。房子南壁有宽约80厘米的通道,当为大门,室内西部近墙基处有一袋状烧灶和长方形置灶灰用的小坑,西墙处还有沟槽排水。据了解,目前在我国新石器文化发现的房居遗址中,大型房屋虽有发现,但这种套间式的建筑形式尚少见。 发现艺术性石球、石蛋 值得一提的是,这间房屋还遗存了大批的生产工具和日用器皿,总计183件。其中生产工具有石锛、石斧、石镞等,生活器皿有陶壶、陶钵等。除了这些常用生活工具外,还有艺术性石球、石蛋,这是一般发现的新石器居住遗址中所罕见的。 室内的遗物有规律地堆放,这就给人以启示,这座房屋的主人很可能是在某种突如其来的情况下仓促离去,致使原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原始居址和室内各种陈设的如实再现,无疑为我们今天探索房屋主人身份、人口和生产等情况提供了可贵的资料。首席记者 曹诚平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