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多年的产茶大县修水,继去年荣获首届“中国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之后,今年在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又抱“两金三银”,在省十大名茶评比中抱“两金两银”,茶业的快速崛起,被《农民日报》称为修水效应,三次解读,在全国推广。 “茶叶大县”修水由来已久,宋代“双井绿”被欧阳修誉为“草茶第一”,至清代,修水茶业进入鼎盛时期,宁红茶“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全县茶园面积43万亩,最高产量达到近20万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水茶叶再掀高潮,“宁红”、“神茶”响誉海内外。 但时过境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修水以国有茶厂、集体茶场及出口市场为支撑的茶产业发展模式逐步陷入困境,全县茶园种植面积从80年代的10万亩,降至前几年的1万多亩,品种老化,机制不顺,观念陈旧,举步维艰。 “鼎盛中暗藏着衰败的危机?熏低潮时孕育着高潮的机会”。2001年,该县抓住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创建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的契机,果断地将茶叶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列入农业产业化“1116”工程。经历近几年的励精图治,修水茶园面积由1.6万亩扩到近5.2万亩,年产茶叶由不足万担发展到3.2万担,茶叶总产值由不足500万元增至3238万元,去年茶农户均收入超万元。 本文来自修水网 茶产业是一项投资大?熏回报慢?熏收益好的产业?熏要实现恢复生产?熏就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在茶农和龙头企业处于贫弱的状况,修水提出政府扶助责无旁贷。该县抢抓国家土地整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有利的政策契机,3年整合资金3000多万元奖励茶业发展;以奖代补实行每开发一亩茶园奖励500元,撬动社会资金、人力、物力参与茶叶开发,以政策和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力。据调查,在现有的87户开发户中,有20多户坚持3年连续扩大规模,其中义宁镇谢建明、黄坳乡胡小林、上杭乡周欣德等专业户的茶园面积均达到1000亩以上。 随着近年来茶产业的发展,茶农原有的那种茶园零散、管理各行其是的经营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产业的要求。针对现状,修水在扶持政策中有意向大户、联户倾斜,即100亩以下不支持、不懂经营不支持、产权不清不支持,这种看似不公的举措,促成了村民与“能人”之间的整合联结,给传统的生产方式赋予了新的内涵。目前全县6万亩茶园,基本上都是以大户、联户为主。共同创业、联户开发、能人带动,为修水茶产业勾勒出一个基本的发展架构。 修水制订“不是国家级良种不引进”等政策,3年全县引进国家级良种9个,全县茶叶良种率提高到76.5%。为培养科技后备力量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去年在县职业高中开办了茶叶中专班,免费招生102人,投资1.5亿元,新建茶叶生态科技示范园。 修水网 茶叶流通领域的市场化和茶叶种植的公有制,是上世纪末把修水茶产业逼进死胡同的重要原因。在重新崛起中,修水积极转换机制、创新思维,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变集体或国家建茶园为专业户建园,规定资金政策只向民营倾斜。对原来国有宁红集团,神茶集团进行改组改造,引进有实力的开发商,组建了股份制的宁红发展有限公司,创建九江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用市场手段和现代企业制度,重振国有龙头企业雄风。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民办茶叶加工企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促产业的良好格局。 修水除在全县推行统一建茶、制茶标准外,还统一品牌,引导全县所有红茶打“宁红”牌、绿茶打“双井”牌,实行“母子”商标管理模式,从而解决了以前品牌分散、各自为战、相互抵毁、产品标准混乱的局面,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综观所述,在对修水茶业新一轮崛起解读中,我们发现政府活跃的身影,其中?熏修水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茶产业当作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熏是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以民为本、茶以载道”的价值取向始终贯穿于茶产业发展进程中,这种价值取向在干群之间产生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全县发展茶叶产业的强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