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直通畅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房屋,标准规范的篮球场,文明美观的文化院落,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修水县马坳镇塘三里村开展的文明乡村创建活动,正在撼动着这块古老而厚实的和红色土地,昔日“三点小雨,两脚泥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农民生活焕然一新。 自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修水县马坳镇塘三里村共投入建设资金138余万元,硬化环村水泥路面4公里,建造教学楼1幢、水泥篮球场1个、新建沼气池80个、新建文化中心,开具了活动室、图书室、娱乐室。村级“十一五”规划和“农家十一五”规划先后被《人民日报》、《江西日报》、《九江日报》、江西电视台、九江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该村支书记朱明亮被评为2005年度感动修水新闻人物。家园美化、村容建设、文明创建等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农民精神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今天的塘三里村,正如村民们编的顺口溜那样:“路灯明亮,村容整洁;移风易俗,文明娱乐;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其实塘三里村是修水县创建文明乡村活动的一个缩影。 作为构筑农村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抓手和载体,2003年8月以来,我市在全市农村开展了“一个乡村规划、一个村容镇貌、一个办事场所、一个服务体系、一个乡规村俗”等“五个一”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xiushui.Net 去年以来,以“五新五一”为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大力推进,通过“五个一”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探索新思路,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建设新农村。 “一看路,二看树,三看卫生,四看住。”这个直观明了的建设标准,正成为修水县基层干部和群众考察家园环境时最直接的“路标”。以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全县乡道122条725.5公里,村道214条725.6公里。全县有31个乡镇通油(水泥)路,行政村油(水泥)路通达率达到28%。 行政村电话开通率99%,广播电视覆盖率60%;以树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对村镇周边山地封山育林,街道与农户庭院推广绿化;以卫生设施为代表的生活环境——集镇和中心村初步形成房屋成排、人畜分开、道巷相通的新格局,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三都镇和渣津镇分别被列入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和江西省200个中心镇行列。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修水县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建立民情受理机制,打造“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农村。各乡镇因地制宜,以城市化理念抓好村镇建设规划,优化区域城镇布局,使人口、产业向中心集镇、重点村集中,变散居为集中,变村落为社区。为了让农民有自己的“办事中心”,修水县要求全县36个乡镇都要建立一个办事场所,形成一个服务体系,用规范的办事程序为农民服务,使农民遇有政策咨询、农技服务、建房等问题,都有干部“马上办、帮你办、代你办”。目前,全县1/3的村实现居住楼房化,有60%的农民住进小康楼。8个市级小康示范村的建设,正成为全市农村的样板,引领着农民建设自己更美好的家园。 内容来自xiushui.Net 文明创建紧连千家万户,辐射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科技、法律、文明进村入户,优秀农民和致富能手评选、星级文明户挂牌、科技知识培训、读书读报等活动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正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新型农民,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讲文明、讲礼貌、学科学用科学、奔市场求致富、关心公益事业、互帮互助、孝敬老人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马坳镇塘三里村、竹平乡南圳村、征村乡井坑村、渣津镇东堰村、上奉镇石街村等先后受到省、市、县表彰。 农民素质的提高,催生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劲动力。“才子之乡”义宁、“江南名镇”三都、“全国文明乡镇”渣津、“佛教五宗七派之一”黄龙、“江南花椒第一镇”古市、“花灯的发源地”全丰等特色文化乡村不断涌现。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修水县农村大变革的序幕已经拉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