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没开场,已有许多市民带着小板凳等候……2月7日开始的全市首届民间戏曲展演,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观看。连续四天、共九场的首届春节民间戏曲展演,成了九江市百姓津津乐道的新春文化大餐。民间艺术成了“香饽饽”,缘于我市对濒危地方戏曲的大力抢救保护。 把地方戏请进城里,让市民集中观赏这些罕见的地方特色剧种,是我市保护民间民族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举措之一。我市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抢救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濒临失传的湖口县青阳腔、星子县西河戏、永修县丫丫戏、修水县宁河戏等地方剧种。永修县文化部门先后组织了10多次采风,将该县滩溪、虬津、艾口等地尚健在的七、八十岁丫丫戏老艺人的唱腔一一摄像保存,搜集整理剧目。西河戏是星子县人民喜爱的传统剧种,星子县发动全县40余家西河戏农民剧团,定期举行西河戏调演活动,促进了剧目创新和演员的青黄接续。湖口县委、县政府每年拨款50多万元,供该县青阳腔剧团抢救剧目、排演节目和戏曲研究。修水县组织起宁河戏票友,定期排演剧目。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视下,地方戏曲在九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发展。湖口青阳腔在传承96个整本戏、折子戏的基础上,又创新排演了《都是麻将惹的祸》、《湖畔恋歌》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戏。永修县整理排演了《七层楼》等传统丫丫戏。星子县整理出54个西河戏剧本,78岁的老艺人袁义云手把手教唱年轻人,全县已有300多名新老西河戏业余演员活跃在城乡舞台。 修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