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茶产业:希望在山修水续写辉煌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wolong 人气: 发布时间:2005-05-25
在修水,与茶有关的人和事很多,如古代的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近代陈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黄龙宗,及1934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倡导兴办的修水茶叶学校等(现为修水茶叶科学研究所)。即使现任县长李晨峰及县长助理和统战部的几位领导,也都与茶有着各种不同的渊源。振兴修水茶产业,自然就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事。 修水古称宁州,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是湘、鄂、赣三省的交界处,全县总面积4504平方公里,为江西省幅员最广阔的县。境内山川秀美,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生态一流,是国内最主要的宜茶栽培地区之一。 据县志记载,修水种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黄庭坚故居双井村所产的“双井绿”曾被欧阳修誉为“草茶第一”。至清代,茶产业进入了鼎盛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全县茶园面积高达43万亩,所产宁红号称“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茶盖中华,价甲天下”。1985年,宁红集团生产的特级功夫茶“宁红金毫”还荣获过国家银质奖。 但时过境迁,自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斯里兰卡茶产业的崛起和全球红茶市场的不断萎缩,修水的老牌国有企业“宁红集团”(原修水茶厂)也风光不再,以国有茶厂、集体茶场及出口市场为支撑的茶产业发展模式逐步陷入困境。全县茶园种植面积从80年代的10万亩,降至前几年的一万多亩,品种老化、机制不顺、观念陈旧,举步维艰。 HULING 修水茶叶办公室吴东生副主任谈起这些往事时认为:“修水是老区、边区、山区、库区,四区齐全,在红茶市场萎缩及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又受到体制、资金、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拉大了与其他先进地区的产业差距。” 修水是国内红茶“宁红”的主产区,也是国内红茶出口的主要基地之一。在计划经济时期,为有效地保证宁红出口任务的完成,全县的茶叶种植均以规模化的国有茶场和集体茶场为主,品种也都是适宜加工红茶的大叶种,产业结构十分单一。红茶出口受挫之后,修水既面临着“红改绿”的转型,又需要迎合市场,完成从“大众茶”向“名优茶”的提升。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和国家级贫困县,茶叶税收是当地政府的一个主要经济来源,“卖茶难”不仅使企业和茶农陷入了困境,也使地方税收锐减,县域经济发展乏力,茶园改造难以实施。茶叶流通领域的市场化和茶叶种植的公有制终于把修水的茶产业逼进了死胡同。 市场之无情,守业之艰难,修水人感同身受,而重铸茶产业昔日的辉煌,就成了地方各界难以释然的心结。 2001年,修水县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20个创建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历史再一次把修水推到了前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茶产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市场竞争的重心已从品牌、品质、规模等方面向生态型、资源型及文化内涵等各种产业要素的综合竞争力转型,修水人司空见惯的青山绿水和世代厮守的名人故居,竟成了新一轮茶产业整合浪潮中的无价之宝。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宁红集团、修水茶叶科学研究所等国有企事业单位先后成功转制;投资三千万元的修水茶叶生态科技园项目开始在县郊破土动工;在山东、河北、江西等地拥有160多家茶叶连锁店的修水籍老板徐春华喜回老家办茶厂;大椿茶厂的500亩茶园顺利通过有机茶转换期认证,另有1000多亩已在申报之中;等等。 重新回到市场的“双井绿”,再次受到新老茶人的追捧,各路茶商开始重回修水。这么些年来,修水人第一次感到,市场离自己有那么近,种茶又成了当地农业经济中的新热点。 2004年,修水历史上第一个以县领导亲自出任主任的茶叶办公室在县城挂牌成立,大茶业格局的发展模式有了机制的保证。股份制开发、100亩茶园以上财政补贴500元/亩、乡镇长达标奖励、兴办茶叶职业中专等产业新政纷纷出台。 成立一年多来,已新增良种茶园面积近2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000亩,全县茶园总面积已增至4万多亩。 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从有限的财政中拿出这么多钱来扶持茶产业,力度之大,思路之新,方法之细,前所未有。县长李晨峰坦言:“前人已经将修水茶产业这几个字写得璀璨鲜艳,作为他们的后人,吃一点苦不算什么,理当与时俱进,再铸辉煌。”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