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修水县渣津镇长仑移民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现代式的平顶楼房,错落有致。宽阔的水泥街道,平坦洁净。移民们面街道而居,门前大红灯笼成排成行,各式花坛苗木青葱。这里街连街,巷连巷,户户相通,四通八达。户户有电话,家家有电视、烧饭用煤气、用的是自来水。整个小区无论是现代风格建筑还是移民们的生活方式,都给人一种有模有样,朝气蓬勃的现代都市生活气息。 笔者在驻村镇干部的引导下,在小区街道上信步而行,听到隆隆的机器声,循声走过去,看到大型打米机正在忙碌运转。原来这是程坊移民余百军正在加工商品大米,晶莹如玉的大米一袋袋正在起运上车呢。 闲聊中得知余百军是移民小区负责人。他向 者一行介绍了移民们的生活情况:小区共有132户移民户,776人。这些移民户都是从偏僻角落里的程坊乡“迁涉”到这里的。由于党政的关怀重视,整个移民户都生活在祥和快乐的氛围之中。移民们说到现在幸福生活时,高兴地说:上级领导关心,村干部热心,当地百姓诚心、才使得我们这些移民户安心。 HULING
关心 感动了移民户的心 长仑移民工作序幕刚刚拉开,修水县委书记魏宏彬、县长李晨峰先后二三次亲临长仑参与移民小区采点工作。每周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讨论移民问题,把移民工作定为“星期六”工程。在移民户建房过程中,他们还多次到长仑看望移民户,向他们了解建房情况以及建房困难.并多次指示镇村领导要经常过问小区进展状况.节日期间,还亲自走访、慰问移民户. 此外,县直各单位纷纷支持、援助长仑移民工作,如电信局免费接通移民户电话线;农电公司免费为移民户接通照明线;水电局为移民户解决生活用水;交通局为移民小区铺设点内水泥环形路;团县委为援助特困户发展生产,组织青年志愿者结对帮扶10户特困户,并承诺帮扶3年;农业局派出所4个技术人员帮助移民户建造沼气池;民政局则安排8500元,对移民户实施春荒救济,解决燃眉之急的实际困难. 渣津镇党委书记袁观云、镇长樊跃军等镇村领导经常到长仑村及时指导他们在生产方面各个环节的技术,及时了解并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以亲民为民之心去关照他们,让他们移出来后留得住。 本文来自修水网
热心 温暖了移民户的心 长仑小区移民安置工作与其他移民小区比较具有二大特点。长仑小区是全县唯一由村级直接承建管理的小区;长仑小区是全县唯一的一个统一规划、私人建设的移民点。这样,就给村干部带来重大压力,包括移民户后的生产生活问题、子女上学问题才能得到妥善处理。否则,移民工作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划分耕地时,长仑村委会对移民户与当地村民一视同仁。按照“近、优、整”的方案去做。“近”就是尽量划出近处的田块给移民户,以便他们就近耕种。所划的田块最远的只有3华里;“优”是在农业税方面尽量优惠移民户。对田质较差的田块采取折半优惠,即2亩折半优惠农业税的;“整”就是划分耕地时,尽量连块成片。划给移民户的水田总计350亩,有180亩是成片的。此外,还给每户移民户划分1分菜地,让他们解决菜篮子的的问题。不需要菜地的,该村划分给他们同样大小面积的水田。建房时,所有建筑材料均统一由村里出面与有关经营户签订合同,从而保证了建材价格的合理,为移民户节约了不少开支。还有一些特别困难、不能在集中点安置的分散户购房时,均由村里出面去为他们谈妥房价,有效防止了售房户随意叫价。 移民户搬迁后,部分户已经济拮据,资金短缺。村里及时给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克服眼前困难。如陈英华想要承包村办养猪场,但无资金,于是村里干部用工资担保,从村民处一资助赊购28条他猪给他饲养,从而让他实现了发展生产计划。为了解除他的后顾之忧,村里还承诺待猪出栏后再付款。此外,还有车济民等10余户养猪户,村电动机都给他们赊购了仔猪。黄源村程远玉,想养猪但未建猪栏,村里出面给他租好猪栏,目前他已养猪11头。 xiushui.Net 分散移民户夏珍义,家境困难,三个孙子无钱上学,村里无偿送他们上学,向学校缴纳学费学费400余元。 长仑小区有17户养蚕的移民户,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发展蚕桑生产,获得更好的效益,村里派专人从技术上指导他们,并无偿给他送去桑剪。这样,既激发了他们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又为他们依靠养蚕致富奠定了技术基础。程段村移民户郭云程养春蚕1。5张,产茧143斤,收入近1000元,夏蚕养种1。5张,产茧143斤,收入近700元。仅养蚕一项他家就增加收入1600余元。移民户李林华春蚕养种1。5张,产茧110斤,收购价达到每市斤8。2元。夏季他还另外承包别人桑园1。7亩。 此外,洪水季节,还特别关注移民小区的建筑。黄源村移民户陈林生的房子建在新砌起来的石堪上,一天雨后,石堪出现裂缝。为防止影响房屋安全,村干部及时察看后,当即付给陈林生人币300元,让他夯实基础,重新砌堪加固 。 xiushui.Net
诚心 留住了移民户的心 整个移民过程中,各项有关移民工作都得到当地百姓的诚心配合与支持。他们把移民户当作同村人看待,各方面大力争上游支持移民户,展示了现代文明的良好风范。 首先,在建房期间,由于移民户私人建房,每个移民户都有五六人在这里照料建房事宜。一时间,移民户来来去去,生活、住宿成了新的问题。面对这种状况,当地百姓主动接待了这些移民户,挤出房子给他们住,没有收任何租费。移民户没有遗失任何物件,更没有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其次,为村里实施分田成片的方案,当地百姓主动划出较好的田块,毫无怨言。所有共用水渠,没有向移民户收取任何费用。再次,当地百姓还向移民户无偿提供墓地。 所有这一切,都无不表现当地百姓们对移民户们的诚心诚意。 因为有了领导的关心、村干部热心,百姓的诚心,便自然赢来了每一位移民户的安心。 如今,移民们彻底告别了关河冷落的故土,彻底摆脱了“结婚难、行路难、就医难、吃饭难”的困境。在崭新的生活环境中与新的农友比邻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我们仿佛看到他们沐浴着党的温暖,合着时代的节拍,正一步一步朝着小康之路迈去。 内容来自xiushui.Net 修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