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在秋收起义中,修水铸造了“三个第一”的伟大丰碑:即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在这里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这里组建;秋收起义第一枪在这里打响。全县有10余万优秀儿女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其中在册烈士10333人。现有红色革命遗址遗迹60余处,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被授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经典红色景区,江西省“十大红色景点”。 修水冷姓始祖冷澈,是冷漠公的第七代嗣孙,出生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卒于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9年),享年40岁。约在公元982年,冷澈从江西省武宁县迁居江西省修水县,至2016年,冷氏已在修水生活了1034年。当今冷氏在修水人口众多,算是冷氏望族地区。 冷澈迁徙与早期发展 冷澈最初迁至修水县城,以铁匠手工业为生。然而,由于人生地不熟,他中途迁至距离县城六十余公里的修水县大桥镇下衫,从事农业劳动。冷澈在下衫生活至第十代,由于受到当地其他姓氏排挤,举家迁至修水县白岭镇泰清,即今天的白岭镇温泉村。这一地区成为修水冷姓繁衍的发祥地。 xiushui.Net 冷忠是最初迁至泰清的第十世祖,他33岁时生下冷庭叟。冷庭叟是修水冷姓第一个读书人,宋元丰年间考中进士,历任浙江钱塘县尹、苏州通判,后任商州刺史。据家谱及《宁州县志》记载,冷庭叟与大文学家黄庭坚(号黄山谷)有十八年的深厚交情,其子冷惟贤更是与黄庭坚之女结为夫妻。从第十一世冷庭叟开始,修水冷姓逐渐兴旺发达。 冷氏繁荣时期与显赫人物 至第十四世冷应,修水冷姓达到了门庭辉煌的高峰。冷应官至二品,任宝章阁大学士,其事迹被记载于《宋史》卷四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五)。他以“仁廉两个字,忠孝一片心”,“治官事如治家事,惜官物如当己物”受到后人称颂。冷应之后,修水冷姓逐渐成为书香门第,人才辈出。宋元时期,修水共有八位贤人被载入《宋史》,其中冷应位列其中。据家谱和地方志记载,冷姓共有二十多位进士,县志中可查到的冷姓名人达31人。 冷姓人口发展与现状 冷姓在修水的早期发展较为缓慢,从冷漠至第十一世冷庭叟,历经近三百年时间,人口不足百人。但从第十二世至今,近千年间已繁衍近四十代。截至2016年第十次修谱统计,修水本地冷氏族人达4.2万人,成为修水的望族之一。 本文来自修水网 修谱历史与文化传承 自1036年开始,修水冷姓便进行第一次家谱编修,至今共编修十次,分别是:
• 第一届:公元1306年
第一届家谱由元朝宣政院副使敬先公主持修订,确立了二十六条家规,要求族人“长幼有亲顺,贫富无侵”,强调道德与伦理。这些家规沿用五百余年,至1943年第八届修谱时补充至三十七条,并延续至今。• 第二届:公元1482年 • 第三届:公元1684年 • 第四届:公元1733年 • 第五届:公元1818年 • 第六届:公元1861年 • 第七届:公元1899年 • 第八届:公元1943年 • 第九届:公元1993年 • 第十届:公元2015年 第十次修谱与时俱进,采用公元纪年、现代汉字书写,内容更加规范,强调男女平等,独生女可立谱头。此次修谱已吸纳外迁族人,包括江西南昌、宜丰、湖北咸宁、湖南平江、岳阳等地的冷姓后裔。 修水冷姓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及显赫的人物成为当地的重要姓氏,其历史和文化传承在当今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